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内容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liuxue86.com。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3、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展示字词
    缪公(mù ) 避匿 ( nì ) 缪贤 ( miào)
    汤镬(huò) 虽驽 (nú ) 肉袒 ( tǎn )
    盆缶 (fǒu ) 案图 (àn ) 可予不 (fǒu )
    渑池(miǎn) 诈 佯 (yáng ) 列观 (guàn )
    皆靡(mǐ ) 传舍 (zhuàn ) 甚倨 ( jù )
    不怿(yì ) 衣褐 (yì hè ) 睨柱 (nì )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
    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相会
    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 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
    且要写进史册。
    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 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
    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
    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
    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细节描写 语言
    刻画人物 动作
    矛盾冲突 廉——秦(璧 会)
    廉——蔺
    四、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五、布置作业。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 过程和方法: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背景,导入课文
    1. 作者和作品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
    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完璧归赵 2.渑池相会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三)细读课文,局部强化
    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既是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对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第二部分:主干,写三个故事。
    1.完璧归赵
    这一部分写蔺相如, 虽不正写廉颇,但从侧面暗写一笔廉颇,照应开头。
    主要突出了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能言善辩、善于把握时机,同时也暗写廉颇的军事才能和勇气。虚实明暗相映衬,情节上环环紧扣,越来越紧迫的气势。
    2.渑池相会
    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3.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
    这一故事点出了蔺相如廉颇之所以能够献忠尚义,就在于以国家为重的忠义之心。前两事全突出了廉蔺配合文武相济才使赵不败,是突出了合作的重要。
    (四) 仔细阅读,品味性格。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2.廉 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五)写作借鉴,阅读体会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
    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者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
    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
    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出其方方面面的性格。蔺相如的智、勇、忠义是一成不变的,廉颇的则随矛盾发展而有变化。
    3.选材的精当
    写人物要把人物置于冲突中写,才能生机勃勃,而传记则是以人物一生中的最光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的。本文以三件典型的事,把个人和国家双重的矛盾、利益纠结在一起,突出了廉蔺的崇高品质和性格特征,且又以细节描写予以声色之,就使得人物在这三件事中栩栩如生,恰当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主旨。同时,全文也显得十分集中。描写人物,刻画细节很生动突出。
    4.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六)小结要点,融会贯通
    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七)趁热打铁,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第最后5个段;
    2. 由负荆请罪的故事所想到的。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23: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