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愚公移山》教案 |
内容 |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提供的《愚公移山》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愚公移山》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 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 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 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 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liuxue86.com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 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 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 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 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 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 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 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 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 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 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 ,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 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 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教案(二) 一、 教学设想 课堂的行进按照“四三二一”之顺序: 先提炼要素,揭示其作为一个隐喻,包含着励志故事的普遍特征; 后以同类文本作比,彰显属愚公神话特有的异志; 再提出良种假设,引入生活经验,将枯燥的“寓言说理”,转变为“人情故事”,重新来打量这个人物的种种可能,颇有趣味; 最后借用西方人视角,评价这个古老的中国故事,让人在悚然一惊之后,从浓厚的文化浸润中拔身而出 ,发觉此文本悠久流传的寓言密码。 二、 教学目的 1.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勾选提要,了解民族的朗健精神。 2. 分角色朗读、辩论,懂得真理的相对性。 3. DV实录,小组讨论,探究愚公移山故事的文化内涵。 三、 教学过程 导入:歌曲《愚公移山》 山 移 愚公 [一]四大元素 山 人 过程 结局 (听课文朗读) 山是怎么样的 愚公是怎么样的 移山是怎么样的艰苦 结局又怎么样 方七百里,高万仞————艰巨的 残年余力————————微弱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长期的 无垄断焉————————最后的 [二]三处差异 比较阅读:见材料一(夸父逐日,敬畏填海) 1.人数 课文(5个) 材料,(1个) 外援 4 无 结局 成功 失败 愚公最终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引出愚公和智叟的对话。辩:后息为胜,最后发言的人就是胜利者。 [三]两种假设 “……何苦而不平?”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文章的最后 插入 智叟曰:“…………(学生想象)” 两处额外添加请学生讨论 ——如何重新评价愚公? 1.假如愚公早料到“帝感其诚”或者与帝达成了协议,你如何评价愚公? 2.假如结尾是“后三年,愚公死,子孙承其志,世代挖山,时至今日,尚未休矣……” 请大家猜想 [四]一个疑问 为什么直到今天,中国人还会对愚公的事迹津津乐道?引出两个外国人的思维 (看DV,两位外国友人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评价:A他指望他的家人完成一项运用体力而不是脑力的机械工作,他是一个愚蠢的老头。如果在西方,我们不会想到移山,我们会绕道而行。B他是一个疯狂的老头,他为什么不在年轻力壮的时候做这件事呢?) 学生回答。文章回到了励志故事那一普遍特征,本文主角所表现的坚持不懈。 ++++++++++++++++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一、1、出示教学目标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听,完后举手纠正。 3、出示小黑板,给课文中生字注音。 4、范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 二、1、我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那么,遗男呢?(龀:)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原因: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3、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差别就明显了。 4、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哑口无言无言以对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 上课前的准备: 1、 认真备课,多参考一些工具书。 2、 虚心向同行请教,采纳他人意见。 3、 集体备课,能够使课准备的更充分。 上课过程中的注意点: 1、 字词注音要一个个的订正,及时做出评价,不可齐读。 2、 朗读课文时,可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读,不能让学生先读。(白话文除外) 3、 在走动中完成教学任务,但应注意走动的速度,不可太快。 4、 教学中应实行微笑教学,注意教怷要大方、自然,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应举手示意。 5、 活跃课堂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可采用多种语言进行鼓励,也可一齐鼓掌进行鼓励。 课件制作的新体会: 1、 幻灯片配色一定要注意:背景一般设为浅色,字体应设为较鲜艳的色彩。 2、 课件中运用的图片、动画等不可过多,适宜即可。 3、 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板书,板书要精巧。 上一次公开课,对自己是一次很大的提高,从教学水平、授课艺术以及课件制作水平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今后应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全面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师一生,当为一方教育人物。 ++++++++++++++++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背景音乐——《愚公移山》的歌曲。 巍巍壁迎的三峡是举目“高峡”,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愚公移山,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二.正课 1.朗读(放录音),注意揣摩语气。 2.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1)愚公要移的是什么样的山? 讨论:(板书:太行王屋方七百里高万仞) (2)齐读第二自然段。讨论: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板书:愚公移豫南汉阴) (3)愚公移山要克服哪些客观困难呢?齐读第三段. 讨论归纳:年老将少路途遥远工具简单 (4)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讨论归纳: 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讨论归纳.(板书:帝令背走) 3.移山成功说明了什么? 讨论归纳: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就是通过某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它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远喻近,还可以小喻大。本文以移山成功结尾,就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 4.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5.那你认为,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 讨论归纳.(板书:愚公不愚,智叟非智) 6.根据板书背诵课文。 7.听歌曲《愚公移山》,感受愚公形象,口头描绘出来。 三.课堂练习 如以此为材料创作歌词,你会抓住哪一主题?请构思好后写下来. 点击查看更多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教案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