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错过》教案 |
内容 |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提供的苏教版《错过》教案,欢迎阅读。 《错过》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讨论点拨,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结合自己“错过”的经历谈感受,并能产生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探究讨论点拨法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阳光,也有风雨。 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学习字词 (三)感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声读文,思考: 一.提出问题: 开头两段的段意? 二.分析问题: 第三至六段的总领句? 三.解决问题:怎样正确对待“错过”的两个关键词? 四.总结全文: 归纳中心? 2.小组探究交流 3.集体研讨 (板书设计) 一.提出问题:大小错过真不少 二.分析问题:论述人生为什么会有许多“错过” 三.解决问题:论述怎样正确对待“错过”(习惯﹑品味) 四.总结全文: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四)感悟探究,精读揣摩 1.重点探究第14﹑15段:重在品味生动、含蓄、富有哲理的语句 学法指导: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的阶段性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最关键最美好的。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 2.自选探究其他语段: 找出你想推荐给大家的文中精彩语句,简要说说推荐的理由。 小组探究交流,集体研讨 (五)课文小结,反馈拓展 1.回忆自己或他人“错过”的事情,你从中悟出了什么? 2.从你的记忆库中挑选出正确对待“错过”,抓住机遇的名言﹑成语﹑格言﹑熟语等。 《错过》教案(二)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 (3)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名言欣赏 结合实际 导入新课 1、 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走近作者——刘心武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2、师稍作补充。 (三)联系旧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 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liuxue86.com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速读课文,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 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 5、提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6、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借助原文中相关语句) 7、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 板:第2、5段:事实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四)、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动。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六)、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七)、梳理巩固。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八)、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 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 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点击查看更多苏教版初二语文下册教案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