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内容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 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liuxue86.com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五、布置作业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 本周教学内容:《鱼我所欲也》
    二. 重难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1.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 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 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苟得 2. 一箪食 3. 蹴尔 4. 肆恣 5. 强以仕 6. 楹间
    二. 填空:
    1. 孟子字 名 ,战国时人,他继承了 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 曾巩字 , 朝 家。著有《 》。他与 、 、
    、 、 、 、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 解释词语:
    (1)于 (2)是
    (3)与 (4)得
    (5)以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 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来说明 的道理。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 呼尔而与之 尔来二十有一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乃知生于忧患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4. 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 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 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 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 (2)垂涎 (3)塾 (4)形
    2. 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 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 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二.
    1. 子舆;轲;孔子;儒家 2. 子固;宋;散文家;元丰类稿;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询;苏轼;苏辙
    三.
    1. 比/对于 2. 这种/指上述做法 3. 语气助词欤/给
    4. 得到/通“德”,感谢
    5. 连词,并且/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而”/介词“把”省“之”
    四.
    1.(1)通“向”从前 (2)通“欤”语气助词 (3)侍奉、侍候 (4)好处
    2. 嗟来之食;义重于生 3. A(因为)
    4. 这难道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如果继续下去)就叫做失掉了本心。
    5. 通过举例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五.
    1.
    (1)书铺 (2)流口水,这里是思书若渴,迫不及待的意思
    (3)旧时设立的教学的地方 (4)出现
    2. 垂涎;想;梦
    3.(因)私塾离家远,上学(发愁)路过集市,(因)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梦见(自己)买上了书。
    4. 喜欢书却因家贫买不起书,所以愁。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深喜爱和渴望得到的心情。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9: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