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钓鱼的启示》教案 |
内容 |
《钓鱼的启示》教案(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设计理念:“黑板”使用权的易主,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及表现自我的欲望,这种亲身体验是主体参与学习的一个重要表征。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练读中把课文逐步读正确、流利。具体做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设计理念: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朗读的空间,他们将更乐于参与读书。同桌、小组竞赛读书,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的目标。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设计理念: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舒畅、愉悦地练字。)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练字的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设计理念: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本周内完成) 《钓鱼的启示》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摆脱、筋疲力尽、火柴、乞求、余地、诱惑、告诫、严格、实践。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能体会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教育,将对他终生受益的道理。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思想教育:从小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从小进行道德实践对人的一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思考“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辅导。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把在预习时未能解决的生字读画出来,并提出各自不理解的问题。 2.同学间自由询问、解答。 3.教师巡查、辅导,特别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先指名个别朗读,其他学生对照着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怎样用自己的话把这件事概括出来。 2.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结果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从以下方面进行点拨和指导。 (1)从课题“钓鱼”和“启示”这两个词,你认为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 (2)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不是主要讲“钓鱼”和“启示”两部分内容。 (3)在表达时注意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考虑进去。先口述要点,再整理成通顺的话。 3.读通课文,认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朗读“钓鱼”部分,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钓鱼的过程的。 理出“钓鱼”的过程: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的小岛钓鱼——过了好长的时间,“我”钓到了一条从来没有见过的大鲈鱼——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 2.朗读“启示”部分,思考:是由什么事得到了什么启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叙述的顺序。 点拨:先弄清“钓鱼”与“启示”之间的关系,再理出“钓鱼”这件事本身的顺序。 四、识记生字字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深入理解。 1.默读“钓鱼”部分,并提出问题。 你觉得在“钓鱼”过程中,值得深入理解的是什么? 让学生读后自主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内容。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时,教师征求一下其他同学的意见,估计一下该看法在全班学生中的认同程度。 2.课堂讨论。 (1)师生共同确定讨论议题。 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或比较典型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参考课后“思考·练习”第2题提供的讨论题形式。 (2)小组讨论、交流。 ①先研究“父亲”的言行。 齐读:“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想一想,“父亲”为什么看时间,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会想些什么?读时注意读出父亲的语气。 在充分读并对上面的问题有所思考后讨论: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 ②再研究“我”的言行。 读“我”跟“父亲”的对话。注意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读“‘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注意“急切”一词跟话中感叹号、问号的关系。读出惊讶、疑惑的语气。 读“‘可是不会钓到这样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注意“大声争辩”、“哭出了声”跟所说的话的关系,从中领悟该怎样读出“我”说那句话时的语气。 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体会“我”内心的感受。 在充分读,并对“我”的内心感受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讨论: “我”到底该不该把鱼放回湖里去? 讨论要求: 找自己的伙伴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谈谈各自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经历,说实话,怎么想就怎么说,不说空话、大话、假话。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 二、回顾总结,领会道理。 1.齐读“启示”部分,思考: (1)父亲告诫“我”的话,含义深刻,你读后是怎么想的? (2)“钓鱼”的经历对“我”的一生有怎样的影响? (3)假如你以后也遇到类似的事,打算怎样对待?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课文后有什么启示。 (最好不要照搬课文中的语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能说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拔高,也不强求统一,不同看法允许存在,只要真实就行。) 三、拓展训练。 如果你今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样呢?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放鱼 25 钓鱼的启示 得意→不舍↓ →道德 课后小记: 钓鱼的七十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