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笔算乘法》教案
内容 《笔算乘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
    理解竖式计算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法。
    教学难点: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口算 估算
    20×3 = 97×4 ≈
    300×4= 215×6≈
    6×500= 489×7≈
    7×800= 316×6≈
    课件出题插图
    三个小朋友正在准备画画,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支,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师:怎么计算他们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2.探究新知
    学习例1
    指名读题目。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
    12×3= 36 (枝)
    师:为什么要这样列式呢?36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
    师:12×3表示什么意思?
    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组合作探讨。
    教师巡视了解各小组的情况,尤其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及个别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1)进行乘法竖式计算时数位要注意怎样书写?
    (2)应该从哪一位乘起?
    (3)每一次乘得积的位置该怎样呢?为什么?
    (4)每次乘得后的积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小组汇报交流:
    方法一:可以把12×3看成3个12相加。
    方法二:把12分成10和2分别与3相乘,再把结果相加。
    10×3=30(枝)
    2×3=6(枝)
    30+6=36(枝)
    也可以用竖式
    方法三:
    师:考考大家,大家想一想,如果列竖式计算213×3,怎么计算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梳理小结: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时:
    1、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各位乘起。
    2、从个位起,用一位数分别乘多位数的每一位
    3、乘得的积写在横线的下面与相应的数位对齐。
    火眼金睛
    师:学校买了4个电水壶,一个122,一共用去多少钱?
    指名读题。
    独立完成。
    一辆校车可载客21个学生,学校共有4辆这样的校车,可载学生多少人?
    独立思考。
    附答案:21×4=48(个)
    小刚上学骑自行车,每分钟骑112米,他从家到学校需要骑4分钟,小刚家距离学校多少米?
    3.拓展提升
    共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住11户,这栋楼房共住多少户人家?
    丽丽看一本总共365页的连环画,每天看21页,连续看了4天,一共看了多少页?还剩多少页?
    附答案:21× 4=48(页)
    365-48=317(页)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1、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竖式的书写与计算。
    2、能够用运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一)
    个位:8×3=24,个位上填4,再向前一位进2。
    5 4 十位: 1×3=3,3+2=5,十位上填5。
    用多位数每一数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乘的顺序:先从个位乘起,哪一位上的积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笔算乘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口算:10×6 8×60 12×2
    700×8 12×4 6×500
    2、笔算:12×4 180×3 105×7 832×9
    3、谈话:同学们,你们有过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购物的经历吧。在购物的时候,你帮助爸爸、妈妈算过一共需要付多少钱吗?请同学们看这里的购书情境。(课件出示例1购书的情境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口算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引出新知;通过情景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1的画面,让学生观看图画内容。让学生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为:24×12。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24×12。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提出要求:
    ①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时,要把计算过程说清楚。
    ②要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想一想他这样算有没有道理。
    ③把正确的方法确定下来。
    3、组织沟通。
    (1)口算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明白的,就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
    24×10=240
    24×2=48
    240+48=288
    多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2)同学们会口算了,会用竖式计算吗?试着算一算。师巡视辅导。
    (3)学生展示汇报,据生答完成板书。再现竖式,理清笔算过程及算理:先用个位上的2乘24,得48;再用十位上的1乘24,得24。设问:这个24表示……接着,边叙述边书写:它表示24个十,是240,是24乘10的积。个位的0不写,4要对着十位。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相加,算出两个因数相乘的积。
    边叙述、对话,边书写成: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 ……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3、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老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
    (3)重点评议笔算,写算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研讨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法,再现笔算过程。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做到数位对齐,数位应该如何对齐。
    4、小结,笔算乘法的方法。先请多个学生说一说然后总结: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与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口算,使学生明白算理,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笔算,使学生掌握算法,重点说数位如何对齐的问题,加深了学生对笔算乘法方法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
    21 13 34 23
    ×12 ×22 ×11 ×12
    42 26 34 46
    21 26 34 23
    252 52 374 69
    ( ) ( ) ( )( )
    4、我会解决: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去植树,一共种植了12行,每行有21棵,请问同学们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沟通。
    2、老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当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精确处置进位问题。
    板书
    笔算乘法
    方法一:
    24×10 = 240
    24×2 = 48
    240+48 = 288
    方法二:
    2 4
    × 1 2
    ————
    4 8 ……24×2的积
    2 4……24×10的积(个位的0不写)
    ————
    2 8 8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4: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