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内容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
    (1)出示例5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
    (1)出示例6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 ×c=a× (b×c)
    (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7。
    (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
    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数。
    78×85×17=78×(_____×______)
    81×(43×32)=(_____×______)×32
    (28+25)×4= ×4+ ×4
    15×24+12×15= ×( + )
    6×47+6×53= ×( + )
    (13+ )×10= ×10+7×
    2.判断对错。
    (1)39×22-39×2=39×22-2 ( )
    (2)39×22-39×2=39×(22-2) ( )
    (3)39×28+39×72=39×28+72 ( )
    (4)39×28+39×72=39×(28+72) ( )
    (5)39×12=39×(12-2) ( )
    (6)39×12=39×(10+2) ( )
    板书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五)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
    (a+b)×c = a×c+b×c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7: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