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留学,不是谁都能收获"鲜花和掌声" |
内容 |
□策划科教文卫部 执行记者吴战朝 阅读提示 "如果我没有出国,那我一定在出国的路上!" 撂下这句"狠话"的,是一名年仅21岁的女生,她叫杨琼宁。杨琼宁经历了国内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高考,甚至还在一所二本院校度过了一年多时光;但最终,不甘平庸的她又回到高中,自学考取了美国顶尖私立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并成功申请到每年1.5万美金的奖学金。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为什么这些学生一门心思要出国?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出国热"? 案例 在国内读二本,到国外读名校 杨琼宁高中在郑州中学读书,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性格高调",对"除学习以外的活动也算热衷"。 当年高考,杨琼宁的成绩并不好,填写高考志愿也不像别人深思熟虑:"选校的时候,随便一翻那本大书(有关报考志愿指导类图书),看到了山东工商学院有金融专业而且在海边,就决定了。我爸妈也没管我。" "我在国内的大学生活很无聊,经常逃课。而且,就算逃课也还是无所事事。"杨琼宁回忆说。时间久了,她陷入了沉思:"如果我一直读下去,将来怎么办?找个一个月几千元的工作?攒钱几十年买个几十平方米的房子结婚生娃?这太可怕了!" 大二那年寒假,杨琼宁毅然回到郑州中学,起早贪黑准备赴美留学。最终,她如愿以偿,顺利被乔治·华盛顿大学录取,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成功申请到每年1.5万美金的奖学金。 现在,杨琼宁的生活非常充实:"在这里,我们天天熬夜学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周末还要参加聚会,节奏快,生活充实。而且,老师很可能就是诺贝尔奖得主,或者是大公司顾问之类的。在他们的熏陶下,才算是真正学会做学术、写论文,学会怎么研究分析,这些在国内的本科很难学到。" 对于未来,杨琼宁充满憧憬:"我努力学习、实习,将来,可以申请高盛、摩根斯坦利、UBS之类世界顶尖投行的实习生,然后继续努力打拼--起码,我看到了无限可能。" 问题 同一人得到的评价为什么不同 "国内高考一年才一次不说,还重在考知识、拼题海。这对那些喜欢多方面发展的学生很不利。"杨琼宁抱怨说。 "中国的高考,是'高校入学考试';美国的高考,是'高校入学考核'。美国的高考,是对学生多年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估,他们的目的是:'造就能积极融入社会并服务于社会的接班人'。可以说,美国学生从进入高中开始(相当于中国初三),就已经开始了高考,他们平时在学校和社会上的表现,都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录取结果。打个比方,美国高考像马拉松,时间跨度长达4年;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都会积极参与,帮助学生成长成熟。"郑州中澳国际学校校长郑士力说,"中国高校是在招收学生,美、澳等国高校则是在挑选适合自己的学生;而且,中国高校是'严进宽出',而国外名校则多是'宽进严出'。" 说法 出国留学,不是人人都适合 虽然许多留学生都表示受益匪浅,但也不乏一些留学生归国后,连工作都找不到,成为"海待"。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学生因从小被父母单独送到国外,他们因为突然没了家人约束或者心灵空虚等原因,就放纵自己,沉迷于吃喝玩乐,在海外留学几年,连个文凭也没拿到。 "我认识一个朋友,因为成绩不好,早早被家人送到国外求学。但他一直是酒吧、迪厅里的常客,时间都浪费了。我出国的时候,他已在国外一年了;我毕业回国的时候,他语言学校还没毕业。这种人,你说他出国有什么意义?"曾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张先生举例说。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出国热'这种现象,绝不能盲从。应该看到,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与他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只是外因。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社会栋梁;相反,也有许多海外留学归来的人为找不到工作发愁。不可否认,国外名校是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招考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但并不代表这套制度就完美无缺,不代表所有人都适合这套教育。因此,要不要出国、什么时候出国,也因人而异。"郑州中学国际部副主任田玉宝说。 新闻延伸 国外教育 能带来什么 河南省实验中学毕业生、现加拿大女王大学学生尹晨曼: 自立。刚刚出国,我在厨房里就像个"文盲"。现在,我已经熟记周边便利店的特价蔬菜、肉类,也学会了几道拿手菜。 自觉。在国外,课程进度非常快,课后作业很少,甚至没有。学生要想学好知识,就要自我加压。一切都是出于自愿。 自荐。国外有很多机会,比如奖学金,实习,课外活动,志愿者等。但没人告诉你这些机会的存在或截止日期。你要自己留意寻找、乐此不疲地自荐。 省实验中学毕业生、现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学生邵科然: "第一,世界一流的教育质量。第二,开阔的眼界和更为广泛的朋友圈。第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名校动辄几十万人的校友会是非常宝贵的人脉资源,同时,大公司招人时,也会专门到学校里开说明会等。"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