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
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怎么写?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精选”,欢迎大家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4、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对比式。烛之武、邹忌、魏征、触龙等说话艺术之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教学重难点:
    1、 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 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 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相关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
    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别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 (解说《春秋》) 《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三、推进新课
    该环节主要是疏通情节,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由学生自主完成。
    (一)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的?
    明确:①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②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④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⑤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文言句式及词语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何厌之有?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分组朗读第三段。
    (二)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齐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学生回答。)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且贰于楚也。
    补充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楚国大败。
    (三)烛之武退秦师的结果如何?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②乃还。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还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四)齐读一、三、四段。
    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诵读和寻找关键句中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线索。
    四、结束新课
    对照板书,回忆故事情节。一、三、四段读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词语及句式。
    板书设计
    ①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⑤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上堂课内容,并归纳总结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分析烛之武形象,并延伸讨论说话艺术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烛之武“ 怎么退——为什么退——退的结果”三个问题引出文章相关语句,
    再次熟悉情节。并归纳一些词语用法及宾语后置句。
    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 越国以鄙远。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 何厌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之”提宾标志词)
    ①何陋之有?
    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
    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推进新课(从文本出发,逐步引进社会和人生。)
    (一)朗读第二段,思考:
    烛之武究竟何许人也?(学生探讨,分析其个性化及爱国情怀)
    ①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侧面描写)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语言描写)
    ③(烛之武)许之。
    ④(烛之武)夜缒而出。(动作描写)
    明确:①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二)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筛选有用的信息,并发挥想象,对烛之武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避免了就课文讲课文的的单调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的学习,谈谈烛之武出色的劝谏艺术对于古人和现代人的处事有什么意义。
    (—)对于古人
    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
    1、 邹忌与齐威王
    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
    2、触龙与赵太后
    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
    3、魏征与唐太宗
    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
    4、管仲与齐桓公
    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5、 比干与纣王。
    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剖腹挖心。最终是民怨四起。
    6、召公与厉王
    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对于现代人
    1、注重对方感受,委婉劝说,文明交流。
    2、听取别人意见,完善自我,少走弯路。
    3、宰相肚里能称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通过比较阅读与回忆感受,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重要性,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鼓励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用于实践。
    四、结束新课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知识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在课文中的用法。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讨论烛之武说退秦师的理由。
    3.熟读全文,赏析烛之武的说辞,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气势。
    能力目标: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和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对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2.重点理解归纳“贰,军,辞,鄙,敢、济,肆,阙,与”和“若,说,微,之”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左传》的语言特点。
    教时安排:2教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 问答法。在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拓展阅读法。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想:
    1.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理解———研析,着重讨论烛之武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秦师。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问题: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
    2. 给生字词注音。
    3. 阅读课文,就自己疑难的字词句做好标记。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兵法的最
    高境界。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品介绍 2(多媒体显示)有关《左传》的知识介绍,师朗读提示重点知识笔记。 1学生先自主回答有关《左传》的知识。
    3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背景介绍 (多媒体显示)简介秦晋围郑形势,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为课文学习做好准备。
    课文朗读 1 教师范读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指导 1学生集体跟读
    2学生个别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字词学习 3教师就学生的解释予以补充说明。
    4教师就重点字词给以重点强调,并板书。 1学生向老师就自己的疑难字词的解释提出疑问。
    2 学生互答。
    5 学生做好相关笔记。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课文翻译 教师补充 学生逐段翻译。 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布置作业 认真阅读课文,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图(计划,考虑) 封(使…成为疆界)
    利(使…得利) 朝,夕(在早上;到黄昏) 壮(壮年)
    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乏困(缺少的东西) 敝(损害)
    肆(扩张、延伸) 退(使….退却) 阙(使…亏损)
    亡(使…灭亡)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补充 请学生上黑板归纳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积累文言词语的意思,掌握课文翻译。
    师生活动(一) 秦晋围郑 一抑一扬
    跌宕起伏
    扣人心弦
    张弛有度
    曲折多变
    临危受命?? 二抑二扬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三抑三扬 请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了解故事梗概。
    师生活动(二) [点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因为秦郑无根本利害冲突,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收尾也十分圆满。 找出本文中前后照应的地方。(学生讨论分组回答)
    了解故事结构安排的特点。
    师生活动(三) [点拨]《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但它写得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君,没想到引起了烛之武的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波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烛之武在游说秦君的时候,一开头就指出亡郑于秦无益;但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此作为缓冲;紧接下去就紧逼一步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一下子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一张一弛是本文情节设置的一大特点,请你结合情节详细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了解故事情节设置的特点。
    师生活动(四) [点拨]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过去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而他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亡郑”于秦无利
    “舍郑”于秦有利
    “保郑”于秦有利 请你评价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了解故事语言特点。
    师生活动(五) 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 讨论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如何通过分析人物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拓展延伸:
    词义判断
    1.文言文阅读中造成语言障碍的是实词,而不是虚词。而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据此,判断词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分析义项
    在分析义项的过程中,可以查阅一些工具书,如《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把一个词的全部义项排列出来,确定其本义和引申义及其内部联系,力求全面系统地把握词义。
    选择义项???
    词不离句。在选择义项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选用。实词的意义虽然是多样的,但每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是惟一的。
    2.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布置作业 :
    1) 完成本课《同步作业》
    2) 课外自主阅读一至两篇《左传》的其他故事,然后交流阅读感受。
    板书设计: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巳      巳,同“矣”
    共其乏困       共,同“供”
    秦伯说        说,同“悦”
    失其所与,不知   ? 知,同“智”
    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军,驻军
    越国以鄙远      鄙,当作“邑”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
    特殊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夫晋,有何厌?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6: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