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
内容 |
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的工程中,常要做教案的。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认识事件中的两个人物。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三)按自然段读懂课文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划分结构段,初步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按“预习”要求,了解初读课文的情况。 1.提问:《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2.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了。) (二)读课文,正音正字,检查预习中读解生字词情况。 1.读准字音(带点的字): 哲(zh6)学家 教授(sh^u)固执(zh0)(以上字是翘舌音) 比萨(s4)斜塔(“萨”是平舌音) 2.“当(d4ng)作”的“当”不要读成“d1ng”的音,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zhu$)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不要读成“zh2o”、“zh8”等音; “惊讶(y4)”的“讶”不要读成“y1”的音。 3.注意字形: 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4.检查读解生字新词情况: 哲(zh6)学家:哲,有智慧,或有智慧的人。哲学家,是研究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对各种问题怎样正确处理的学问的专家。 教授(sh^u):授,传授,如授课。教授是大学里职务最高的教师。如,伽利略,25岁已经是大学里的教授了。 比萨(s4)斜塔:萨,是一个姓;“拉萨”的萨。比萨,意大利西部古城,著名的比萨斜塔建于1174年,高54.5米,因地基打得不好,塔身倾斜,因此得名。 违(w7i)背:违,不依从。违反、不遵照的意思。 胆大妄(w4ng)为:妄,不是分内的,胡乱的。胆子大得不管不顾,胡作非为。 宣(xu1n)布:宣,公开出来。正式告诉大家。 固执(zh0):执,掌握。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磅(b4ng):英国和美国用的重量单位,一磅合453.6克,不足一斤。 (三)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再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 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 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 (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 (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 (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 (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 (比萨斜塔) 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 (第4~6自然段) (五)归纳四个结构段的段意。 第1~3自然段就是一~三段。这样,第1~3自然段段意也就是第一~三段的段意了。第第4~6自然段是第四段。把第4~6三个自然段段意归并起来就是第四段段意了。小组议论这三个自然段段意怎样归并为一个结构段段意的。 提示:着重看谁做了什么,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起来。具体内容用概括的词语归纳。 (第5自然段讲伽利略多次试验,第5自然段讲大家看伽利略公开试验成功,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三个自然段都提到试验的事,只是最后还肯定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因此,第四结构段的段意应该是: 伽利略经过多次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错了。) (六)小结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二)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出两个相反的结论。 三、教学过程 (一)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解答“思考·练习”中的1~3题。 带着以下问题读第一、二段,然后再议论解答: 1.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一句话产生疑问。那么,亚里士多德在大家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人呢? 读第二段(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 (“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 (“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2.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了加问号的反问的语气(或指出用了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3.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 (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4.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 (50秒钟) 5.那么,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说法提出了什么疑问?读读伽利略提出疑问的那几句话,再认真议一议: (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6.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 (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 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7.把两个不同的结论用投影或小黑板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填在“思考·练习”第2题中第(1)题的两条横线上。然后不看答案,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说给大家听。 轻声自由读第二、三段课文。 8.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 (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认真求实的态度。) 9.朗读第三段。再想一想,议一议,弄清伽利略提出的疑问中的两个结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第四段,理解本段内容,体会伽利略通过试验验证自己提出的疑问是有道理的。 (二)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准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伽利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反复试验,证实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 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以上四个问题想好之后,议一议,然后集中起来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回答出来。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要求:把第(1)(2)题的答案填写到“思考·练习”第2题的第(2)题中(时间紧迫可在课下做)。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 (“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 (四)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提示: 1.把本自然段划分两层意思(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是一层,伽利略提出的疑问又是一层),先背诵第一层,再背诵第二层。) 2.重点练习背诵第二层:两个结论中各有一个“如果……应当……”它们之间用“但是”连结。 (五)读写“思考·练习”第5题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小资料 比萨斜塔 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二】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伽利略通过思考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矛盾,他通过反复试验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最后勇敢地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让大众明白了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选编本文的意图是,希望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受到启发:我们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在自己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像伽利略那样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以取得相应的成功。同时,能领略到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另外,课文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特点的方法,也值得学生学习。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不难,只要老师在课堂上拿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做这试验,学生就明白了。但是,引导学生明白伽利略是如何分析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存在错误就有点难。要想突破这难点,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抓住关键词理解。另外,也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通过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辩论、信奉、不容更改、真理、违背、胆大妄为、固执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初步领略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分析发现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的错误以及他是如何通过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收集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相信科学家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相信,也会有几个学生说不相信,老师就请双方各派一两个代表说说各自的理由。) 2、师:是的,早在17世纪的意大利,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就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证明了这一点。这位科学家就是伽利略。(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照片。) 请学生交流伽利略的资料。 3、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个著名的试验: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幻灯出示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名朗读,提醒学生注意:“着”的读音。 (二)、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并指导学习生字词 1、幻灯出示生字词:伽利略、辩论、信奉、违背、十磅、拴住、拖住、解释、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不容更改、真理。 指名朗读生字词,学生读错的,老师指导读对。 2、请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请同学举手回答。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比较难写的生字:辩、磅、释、萨、妄。指导学生辨别 “辩”的形近字:辨和辫。 (三)、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幻灯出示问题 (1)、伽利略质疑哪位哲学家说的哪句话是错的? (2)、伽利略为什么会认为这句话是错的? (3)、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伽利略是怎样做的? (4)、反复试验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之后,伽利略做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2、指名朗读课文,指导朗读。请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在读中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句子。 3、小组积极讨论这四个问题。 4、请学生回答这四个问题,如果学生不懂,老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相关片段,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问题。 在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老师可请学生交流“亚里士多德”的资料,让所有的学生都了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他对世界科学做出的贡献是无人可比的,是个非常了不去的人。 在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时,老师幻灯出示“伽利略的疑问”,先引导学生质疑:伽利略是怎样想的,请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请其他学生解答。学生都不懂,老师播放动画,引导学生通过列数学式明白亚里士多德关于“两个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重的先着地。”这句话是错的。老师再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三个关联词,了解伽利略思考问题的严谨性,并指导学生用这三个关联词造句。(幻灯出示这三个关联词语。) 相机板书:善于质疑 在学生回答第三个问题时,老师抓住“反复”一词,并通过和学生一起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铁球(也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物体)做实验,引导学生想象伽利略每次试验成功后的想法是什么,导致他继续试验,从而体会到伽利略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他不允许自己的试验结果有半点差错。 相机板书:反复试验 在学生回答第四个问题后,板书:公开试验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请同学们踊跃交流自己的体会。 板书:我们要尊重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 (五)、布置作业 幻灯出示作业超市,学生任选其三 1、课后及时复习生字词。 2、抄写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熟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在相关片段的空白处,下节课讨论。 4、划出自己认为需要仔细体会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感受,下节课交流。 5、课外收集和本篇课文类似的故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的故事,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善于质疑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三】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 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 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