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三篇 |
内容 |
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在“中心法则”的学习中,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过程。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范文三篇,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1.学习目标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遗传信息流向的途径: ①从dna流向dna(dna自我复制);②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转录和翻译);③从rna流向rna(rna自我复制);④从rna流向dna(逆转录)。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生物性状的精细调控。 2.学习建议 1.本节主要介绍了中心法则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部分内容,在“中心法则”的学习中,可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探究中心法则的提出和完善过程。 2.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的内容,比较复杂,也较抽象。学习过程中要从遗传现象的实例入手,分析其本质原因,归纳总结三者间的关系。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一类是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最后得出结论: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再通过“人的身高”等事例,了解多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以及环境对性状的影响等知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 a.1982年科学家发现rna可复制 b.1957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引起的 c.1965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d.1970年科学家发现逆转录酶 2.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 )。 a.基因的遗传定律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c.中心法则 d.自然选择学说 3.囊性纤维病的实例可以说明( )。 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dna中某个碱基发生改变,生物体合成的蛋白质必然改变 c.基因通过控制激素的合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 b.基因在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上是互不干扰的 c.每种性状都是由两个基因控制的 d.基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5.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培养温度为25 ℃,将孵化后4~7 d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 ℃处理6~24 h后,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此实验不能说明( )。 a.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以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控制长翅果蝇的基因的表达受温度影响 c.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时受环境影响 d.翅的发育过程经过酶的催化作用 6.当克里克提出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后,人们又通过科学研究对中心法则进行的补充包括( )。 ①dna复制 ②rna复制 ③蛋白质的复制 ④转录 ⑤逆转录 ⑥翻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7.下列有关细胞质基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质基因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器中 b.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c.细胞质基因能进行半自主自我复制 d.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只能通过母亲传递给子代 8.观赏植物藏报春,在20~25 ℃的条件下,红色(a)对白色(a)为显性,基因型为aa或aa的藏报春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藏报春开白花。但是,如果把开红花的藏报春移到30 ℃条件下,虽然基因型仍为aa或aa,但新开的花全是白色的,这说明( )。 a.基因完全决定性状 b.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c.基因型相同,环境条件改变,性状一定改变 d.每种植物在环境条件改变时都能开多种颜色的花 9.在豌豆粒中,由于控制合成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中插入外来dna片段而不能合成淀粉分支酶,使得豌豆粒不能合成淀粉而变得皱缩。此事实说明( )。 a.基因是生物体性状的载体 b.基因能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物性状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来控制生物性状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实例是( )。 ①人类的白化病 ②囊性纤维病 ③苯丙酮尿症 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各项中,不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是( )。 a.mrna b.核糖体 c.trna d.内质网 12.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很多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b.有的情况下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c.有的情况下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 d.生物体的性状不会受到环境影响 13.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来说是( )。 a.完全否定 b.毫无意义 c.补充和更加完善 d.彻底完善 14.导致囊性纤维病变的根本原因是( )。 a.cftr基因缺失3个碱基 b.cftr蛋白结构异常 c.支气管中黏液增多 d.细菌繁殖,肺部感染 15.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下列各项中,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水上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宽形叶的基因 b.水下部分只含有控制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c.水上部分既含有形成宽形叶的基因,也含有形成窄形叶的基因 d.基因相同则性状相同,基因不同则性状不同 二、非选择题 16.(xx年江苏省高考题)艾滋病(aids)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能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是rna病毒。它感染人的t淋巴细胞,导致人的免疫力下降,使患者死于广泛感染。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病毒进入细胞后,能以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合成 ,并整合于人的基因组中。 (2)整合后它按照 原则进行复制,又能以 为模板合成 ,并进而通过 过程合成病毒蛋白。 (3)如果将病毒置于细胞外,该病毒不能繁殖,原因是 。 17.已知甲、乙、丙三种病毒,它们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过程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三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依次是: 甲 ;乙 ;丙 。 (2)过程3、10表示 ; 过程6表示 ; 过程1、4、8、11表示 ; 过程2、5、9表示 ; 过程7表示 ,此过程需要有 的作用。 篇二:基因的表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在生物体的最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的基础上,通过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种的相对稳定。《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与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进一步详尽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本章的重点、难点之一。该内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是历来统考、高考必考的内容。同时,该部分涉及的实验和分子学知识较多,还含有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复习课中对dna是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基因的表达功能等知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重复和对比,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2.课时安排 两课时 3.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能力和总结、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学生总体素质较好,思维比较活跃,在复习阶段,如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变通,让学生通过对题目的归纳、整理,亲历思考、总结的过程,使已学知识升华,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4.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复习课中,老师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学生要在短短的一两节课中回忆并熟练掌握大量的知识是枯燥的学习过程。新课改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复习课,选取相同,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并举出相应的例题,通过老师对例题的讲解,及学生对拓展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达到以知识点帮助解题,以解题帮助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二、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相应知识点及题目的复习,使学生掌握: (1)证实dna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 (2)dna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及其中的数量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科学家研究、实验过程的回忆,使学生进一步领会科学研究思路、遵循实验的设计原则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类、分析,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学习态度,勤于思考,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准确的归纳、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验证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几个主要实验; (2)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2.教学难点 (1)几种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rna所处的位置; (3)在dna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出现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发学生主动回忆的欲望,通过物质间关系图,明确各种遗传物质的相互间联系。引出复习课题:遗传物质的基础。 提出问题:在本章所学的内容中提及的与遗传有关的物质是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并回答所学遗传相关物质的种类,作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 (二)复习 对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内容进行简要的重温 目的:让学生在填表、看图的过程中,对大纲要求的识记、理解的内容作进一步的回忆。 复习内容:(1)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两个经典实验过程; (2)dna、rna的分子结构; (3)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投影内容,填写图表并回答。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和结果 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填写) (a) r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无毒性 (b) 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 灭活s型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灭活的s型菌无毒性 (d) r型活细菌+灭活s型细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灭活的s型菌含有“转化因子”,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菌 (e) r型活细菌+s型细菌dna→有s型细菌 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性遗传变化的物质,所以dna是遗传物质 (f) r型活细菌+s型细菌蛋白质→只有r型细菌 (g) r型活细菌+s型细菌荚膜多糖→只有r型细菌 篇三:细胞吸水和失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初步学会设计实验的能力。 (3)学会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图示和实验来归纳问题、总结规律; (2)能运用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来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有关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协调的科学世界观。l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质壁分离实验的设计。l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三、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引入:小实验——萝卜条的软硬对比 1、 浸在浓盐水中的萝卜条; 2、 浸在清水中的萝卜条; 3、 新鲜的萝卜条。小结:细胞的渗透吸收和渗透失水? 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观察并分析造成软硬差异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置疑1:如何从显微角度观察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思考引导学生透过到本质看现象1、实验设计: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 材料:洋葱鳞叶置疑2:为什么选用洋葱做实验?思考2、渗透的结构基础读图识图复习:选择透过性的概念为实验设计铺垫置疑3: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主要进入了细胞的什么结构或从什么结构离开了细胞?思考并判断为实验设计铺垫? 仪器和试剂:显微镜、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刀片、30%蔗糖溶液、清水讨论:如何设计实验小结: 设计实验并交流引导学生形成实验设计的科学理念指导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技能练习实验总结:洋葱外表皮细胞吸水和失水视频? 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壁与其原生质层分离的现象。? 质壁分离复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恢复原正常形态的现象。置疑4:联系实验思考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外部条件是什么呢?思考学会由现象到原理的自我归纳总结3、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 小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外界溶液浓度 大于 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根据操作过程中看到的三个图像逐一分析学生总结进一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讨论交流拓展思维,巩固实验l 思考题1、 将动物红细胞分别放在蒸馏水中和浓盐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2、 为什么对农作物一次施肥过多,作物会出现“烧苗”现象?3、将新鲜的黄瓜放在蔗糖与食醋配制成的糖醋汁液中,开始时黄瓜呈现萎缩,糖醋汁液面上升。2天后,糖醋汁液面下降,黄瓜呈现膨胀并有酸甜味道,说明腌制的黄瓜细胞内既有蔗糖分子又有醋酸分子,试分析原因。 l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设计方面进行了多次改进,最后确定为先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原理,再由拓展实验将实验和原理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思维拓展的空间,最后联系习题解释生活和生产实践方面的现象,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作为教师,整个过程始终耐心细致的在引导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个人认为这是值得肯定和有效的地方。在细节方面,如果以蔗糖分子和水分子为例,将原生质层选择透过性的特点讲透、讲深,相信学生在设计和理解方面会更快更好。另外在习题设计上,如果将“烧苗”现象讲透,点到植物会因外界浓度过高导致质壁分离时间过长而死亡,则学生在解释腌黄瓜现象时思维会比较流畅。 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高中教学计划小编推荐各科教学设计: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