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
内容
    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香菱学诗》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反复品读课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时定向
    1、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课时定向
    1、理解文章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 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 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等可作为参考题目。
    篇二:香菱学诗
    【知识目标】
    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等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
    【情感目标】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一 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引得四百余位痴男怨女纷纷登场,又都黯然离去。香菱——列副册首位的女子,是这幕人生大戏中公认出场最早、最孤苦无依、最薄命的一个。在第四十八回,曹雪芹通过写她“学诗”这一情节,给予这个女子一种怎样的诠释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香菱学诗》,细细地品读吧。
    导入二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红楼梦》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2.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产物,“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仄声(zè)  庾信(yǔ)  胡诌(zhōu) 蘅芜苑(hénɡ)(wú)(yuàn)
    三昧(mèi) 暧暧(ài) 请柬(jiǎn) 颦(pín)
    嘟哝(nonɡ) 姊妹(zǐ) 怔怔(zhènɡ) 暖香坞(wù)
    画缯(zēnɡ) 鳏鳏(ɡuān) 阮(ruǎn) 鲍(bào)
    4.词语解释: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顺序。
    5.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为香菱指点学诗迷津,香菱谈读诗体会及苦心写诗的经过。
    (2)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拜师: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读诗。
    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
    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一)理解内容,分析人物
    1.本文题为“香菱学诗”,香菱是怎样学诗的?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把“香菱________学诗”补充完整,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
    示例:(1)香菱痴心学诗。
    如:“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香菱先是向宝钗求师,被委婉拒绝后,又热切地向黛玉求师。
    篇三: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3、讨论分析香菱的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4、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 想。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身乡宦家庭,三岁时被拐卖,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强买去做妾,受尽凌辱和折磨。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薛蟠外出经商,她终能跟随宝钗住进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更使她萌发了学诗的强烈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精彩节选——《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多媒体显示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红楼梦》: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一部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仆的反抗行为,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据说《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开头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塑造了一群被侮辱被欺压的女性形象,香菱就是其中的一个,她曲折而不幸的遭遇引起人们深深的同情。“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
    2.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约于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开始写作《石头记》,后来雪芹贫病交迫,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又殇子,禁不起丧子之痛,此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雪芹病逝,终年虚岁48岁。
    曹雪芹生于荣华,中经巨变,历尽沧桑,于世态所味甚深,而又博学通识,才华富赡,胸多波澜,笔无滞碍,才得成此绝世之作。
    三、预习检测: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仄(za)声 应瑒(yáng) 庾(yú)信 蘅(h?ng)芜苑 三昧(mai)
    暧暧(ài) 请柬(ji?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óng) 姊(z?)妹 怔怔(zhèng) 暖香坞(wù)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造化:福气;运气。
    腻烦:因次数过多或时间过长而感到厌倦。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诌:编造言词。
    鳏鳏:形容忧愁失眠的样子。
    穿凿:非常牵强的解释,把没有这种意思的说成有这种意思。
    地灵人杰:山川灵秀,人物杰出。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起承转合:旧时写文章常用的行文的顺序。
    四、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自由朗读课文,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
    香菱 香菱学诗的过程
    (一、)拜师: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读诗。
    (二、)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
    (三、)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
    2、黛玉是如何教诗的?
    (1)讲授要领—“不以词害意”。
    (2)开列书目—先读王维五言律诗, 再读杜甫七言律诗,再次李白七言绝句。
    (3)指导写作——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专心?
    (1)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
    (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
    (4)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
    4、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5、文中林黛玉论写诗是如何论的?你有哪些感触?
    (1)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2) “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看似轻巧的几句话,却句句点出写诗的要旨,“重在立意,轻在形式”,如今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作业:熟读课文。
    篇四:香菱学诗
    一、合作探究:
    说说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
    (一、)资质好,领悟力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里“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理解很快,这说明她的领悟力是很高的。之后论诗,更显示了她非同
    一般的理解能力。
    侧面烘托:
    黛玉: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宝玉: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探春:明儿我补一个柬来,请你入社。
    (二、)她的态度:乐学、善学、苦学。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出香菱学诗的态度?
    (1)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2)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
    (3)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 。
    (4)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 。
    (5)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 。
    (6)每次说话都是带着“笑”的:笑吟吟、兴兴头头、从梦中笑道??
    2、香菱学诗的态度还从她作诗三次,前两次失败,不气馁,终于成功的经历中感受到。 分析香菱的三首咏月诗
    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黛玉评语: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合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
    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评语: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
    宝钗评语:不像吟月了,??
    香菱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众人正笑,??便都争着要诗看。
    切合香菱的身世,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
    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
    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
    “悬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苦索”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二、课堂小结:
    1、小结香菱作诗成功的原因:
    (1)最主要的原因:资质好,领悟力高。
    (2)她态度好,乐学、善学、苦学。
    (3)老师指点得法--尤其是黛玉。
    (4)大观园的良好环境。
    2、根据本文内容完成对联。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诲人不倦黛玉巧施教。
    三、评说人物:
    文中着墨较多的有三个女性, 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说他们的性格吗?
    香菱:聪明好学、刻苦勤奋、专心致志、志趣高雅、矢志不渝、执著追求、成绩斐然?? 黛玉:敢为人师、助人为乐、学识渊博、诲人不倦 、才华横溢、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循循善诱??
    宝钗:通情达理、关爱他人、学识丰富、善解人意??
    四、课堂拓展:猜猜这是谁?
    1、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杨二嫂
    2、“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克拉丽丝
    3、??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受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 胡屠户
    启发:要把一个人物写好,必须对其进行细细的刻画,即描写。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描写等。
    篇五: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在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首先看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写着: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这篇小说的主人公——香菱。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影视剧作品中的香菱。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香菱学诗”。
    二、资料助读
    教师一边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一边依照课件中的内容进行介绍。
    1、作者简介。
    2、《红楼梦》简介。
    3、关于香菱。
    三、泛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教师明确: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来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了韵部,这看起来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五、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七、布置作业
    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变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觉得其中哪些内容对你的阅读或者写作有启发?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8 3:5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