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 |
内容 |
准备好考试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你可以试试,你能考多少分,小编祝你顺利通过考试。 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 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 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 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父异焉 C.稍稍宾客其父 D.并自为其名 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 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7.默写与填空(8分)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 牧《泊秦淮》) ③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刘禹锡《陋室铭》) ⑤ 余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苏 轼《水调歌头》) ⑦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⑧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描写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其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8.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镂空(lòu) 迸裂(bèng)游弋(yì) B.猝然(cù)恣情(zī) 归省(xǐng) C.殉职(xùn)挑衅(tiāo) 逾越(yù) D.佛像(fú)发酵(jiào)馈赠(kuì) 9.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不记其数 自出心裁 枯躁无味 B.呕心沥血 骇人听闻 忍俊不禁 C.无稽之谈 消声匿迹 挺而走险 D.麻木不仁 持迷不悟 按步就班 10.下列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古汉语中所谓“指事”,是“汉字六书”之一,是指把事物的形状描绘下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 B.古籍中,“江表”是指江南地区;“望”是指阴历的每月十五。 C.《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编纂的一部文字学著作; D.从诗词格律的角度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属于近体诗。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 (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 师:第一个谁来? 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 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 生:皇冠。 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 (生齐读) 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 生:率领。 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 (板书:率) 生:读“率”。效率的“率”。 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 生:场地,几场。 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 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 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 师:真美呀!还有吗? 生:景色宜人。 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 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 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 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 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 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 师:瓜架是什么颜色? 生:绿色。 师:上面还结着—— 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 师:还有什么东西? 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 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 生:十分漂亮!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 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 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 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 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 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 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 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 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 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 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 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 生:和谐,快乐,开心。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 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 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 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 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 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 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 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 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 生:秋天。 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 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 问题: 16.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 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的考场作文。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 我的环球之旅 ①睡梦中,一个飘渺的身影模糊了我梦乡的意境,旅行女神的摩挲掠过我的面颊,我从梦中惊醒,那是一年一度的旅行大会,我在这位天界的使者盛情邀请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环球之旅…… 第一站:悉尼 ②我在炙热的阳光下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哇!旁边的沙滩上满是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她们舞动的身姿仿佛勾勒出澳大利亚人民的奔放与热情。我拍拍身上的沙粒,发现远处尉蓝的天空下湛蓝的海水澎湃出澳洲人的英勇与胆识,几位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游刃有余。当我还沉浸在男孩们的飒爽英姿中时.许多当地人把我邀请进一场沙滩排球赛中…… ③在悉尼,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 第二站:伊拉克 ④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我挣扎着从一堆土堆中爬出,但当我刚钻出头时,惊恐地发现四处是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狞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凝聚暴虐、残忍、狼一般凶狠的目光,任何一次与他们不小心的对视都会引发我极度的惊恐!突然,我发现手上湿湿的,伴随着一股刺鼻的腥味,我发现我身旁躺着一位阿拉伯男孩——迥迥有神的大眼睛被脸上的血模糊了轮廓,乞求生存的意念使得他的嘴在死亡的那一刻想要喊出生存的渴望。我震惊了,陷入深深的悲愤中。 ⑤在巴格达,我重新审视了战争邪恶的脸庞,求生的本能加剧了我对和平的向往。 第三站:阿姆斯特丹 ⑥这是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小镇,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的意念。我在这儿真正发现,原来地球上还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地。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街上,我看不见一辆排尾气的小汽车,地上找不出任何令人恶心的污迹。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的笑容。在荷兰,我发现想要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用行动与爱心去灌溉。 ⑦第四站的里约热内卢,第五站的巴黎……我走马观花地游遍了整个世界。 ⑧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我相信祖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拥有其他国所没有的自然资源。它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与崛起,但在这腾飞的过程中,它需要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点: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 ⑨我感到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需担负肩上的使命:促进世界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和平。感谢旅行女神给我一次环球之旅的机会,我在旅途中,发现了美好,采撷了动力。 三、作文(40分) 题目: 感 动。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A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项错误,当选。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故A、B、D选项正确。C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当选。 3.【答案】D。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 4.【答案】D。解析:《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D项错误。 5.【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利”和C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意为“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故正确答案为C。 6.【答案】B。解析:A项中“亡”通“无”,C项中“帖”通“贴”,D项中“扳”通“攀”,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 7、①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② 商女不知亡国恨 ③ 当窗理云鬓 ④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⑤ 出淤泥而不染 ⑥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⑦ 只识弯弓射大雕 ⑧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每小题1分。凡有错漏者均不计分。) 8、A 9、B 10、A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 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这位老师能够遵循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掌握字形,了解字义。努力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场地、几场”的意思。但在引导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比较、区分场地的“场”和几场的“场”意思的不同。 (2)阅读切入环节的评析示例: 教者巧妙地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由点到面,通过对“独特”和“迷人”的理解,层层剥笋,步步深入。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又为下面引领学生自觉地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3)体会乡下人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环节的评析示例: “循文明像体情悟道”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教者引导学生通过三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乡下人家美丽、独特的田园诗情。一是从整体入手读课文,让学生透过文字的描写,先找出美丽的画面;二是边品边读边比较,通过聚焦对“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等词的细细咀嚼、品味.乡下人家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装饰,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三是反复诵读中心句,加深理解,升华情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既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是学习者内心深处情感的自然渲淌。 (4)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环节的评析示例: “学贵有疑。”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此处教学,教师以疑促思,通过深入思考,学生发现了“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当讲则讲。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已经知道的,教师可以不讲;教师反复讲,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的,教师现在可以不讲。从此处的教学来看,教师的讲有必要。“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作者所列举的“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这几种花,孩子有的可能没有见过。教师通过映示图片,语言介绍,来填补学生生活经验的欠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对“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的感受就大打折扣。考生任意选择一个环节进行评析即可。 教学启示: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简明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扎实开展言语实践训练活动,语文教学才能走向“高效”。这位老师的教学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1)整体入手,聚焦一个问题。好的教学应当是作者的文路、教者的思路、学生的学路和编者的意图“统为一体”。教师要从整体上深入研读教材,找到一个主问题作为教学的抓手,统贯全篇。然后再围绕主问题大胆取舍教学内容,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徐老师是以课文后面的中心句为切入点,提出“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作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不断探究。 (2)品词析句,突出言语训练。语文的“根”在哪里?就在“语”和“文”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穿越在言语的丛林中,通过“品词析句”和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取文本的精、气、神,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3)找准基点,关注学情。语文教育专家徐根荣说:“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老师的‘教’,而是缺少学生的‘学’。谁能改变教学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有效教学的主动权。”过去,我们过多重视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师应当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研读教材,找准教材韵重难点和言语发展的生长点。根据学情,选取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催生学生的言语智慧之花。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