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公式总结
内容
    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公式同学们整理过吗?如果没有请来小编这里瞧瞧。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公式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
    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 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一、(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持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 测量范围。(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 校零 ;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 垂直 。
    7.3重力 (G)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与物体间存在吸引力。
    2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① 又叫重量(物重) ②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③计算公式:G=mg 其中g= 9.8N/kg ,
    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4施力物体: 地球 5 重力方向: 竖直向下 ,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时,作用点也都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 相互接触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相对运动 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 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A、滑动摩擦 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 和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5方向:与物体 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 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 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 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
    第九章 压强
    9.1、压强:
    ㈠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3、作用点:作用在受力面上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时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才与物体受至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有:F=G=mg但压力并不是重力
    ㈡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4、公式: P=F/S
    5、单位:帕斯卡(pa) 1pa = 1N/m2
    意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在每平方米的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力 举例:用力切菜易切断
    2)减小受力面积 举例:磨刀不误砍柴功
    7、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压力 举例:车辆行驶要限载
    2)增大受力面积 举例:铁轨铺在路枕上
    9.2、液体压强
    1、产生原因:
    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对支持它的容器底部有压强;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强。
    2、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各个方向的压强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是相等的;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质量无关。与浸入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
    当固体的形状是柱体时,压强也可以用此公式进行推算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P=ρgh算出压强,再由公式 P=F/S,得到压力 F=PS 。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即各容器的液体深度总是相等。
    应用举例: 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气体受到重力,且有流动性,故能向各个方向对浸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3、著名的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它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挂衣钩能紧贴在墙上、利用吸管吸饮料。
    4、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即P0=1.013×105Pa,在粗略计算时,标准大气压可以取105帕斯卡,约支持10m高的水柱。
    5、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米内,每升高10m,大气压就减小100Pa;大气压还受气候的影响。
    6、气压计和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实例:抽水机抽水、用吸管吸饮料、注射器吸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液体表面的气压增大而增大。(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物理学中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3、应用:
    1)乘客候车要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做成流线型,上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比下表面快,因而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在机翼上下表面就存在着压强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拓展阅读:初三上册化学公式
    1. 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 点燃 2MgO
    2.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 点燃 Fe3O4
    3. 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 加热 2CuO
    4. 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 点燃 2Al2O3
    5. 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 点燃 2H2O
    6.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 点燃 2P2O5
    7.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S + O2 点燃 SO2
    8.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 点燃 CO2
    9.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 点燃 2CO
    10. 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 点燃 2CO2
    11.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12.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13.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2H2O 通电 2H2↑+ O2 ↑
    14.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15.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16.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17. 碳酸不稳定而分H2CO3 === H2O + CO2↑
    18.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 高温 CaO + CO2↑
    19.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20.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 高温 2Cu + CO2↑
    21.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2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23.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24.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25.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20:4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