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5篇
内容
    我们知道教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还在为教案头疼,范文是很好的方向。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篇一: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
    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a.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4个问句,作者在问谁?可以理解为作者可能在问自己,也可能是在问你、问他,问我们所有的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在用问句表达心里的疑惑,他或许并不想让谁回答,而是想以发问的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对谁时间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c.理解四个追问时,可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在学生感悟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融进去朗读课文。
    ②可适时补充台湾作家林清玄《与时间赛跑》一文中,父子俩的对话。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教师也可以适时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③指导学生朗读:当你感受到了这些,你再读一读这一段,是不是有了新的感触呢?
    ⑵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①“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这句话的理解要点是:a.“八千多个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写作本文的1922年,一共是24年,八千多个日子。b.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比喻,把逝去的时间比作“针尖上的一滴水”,把“时间的流”比作“大海”,这样描写使本来无形的时间变得有形。c.“溜”“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可以理解为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非常快。d.“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逝去的日子,觉得自己光阴虚度而无所作为,不禁流泪落汗。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的计算时间。
    ②指导朗读:a.要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b.教师可适时范读,读后请学生评价,教师可联系自己的切身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好本段。
    篇二: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准备: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
    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认读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3、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出示要求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要求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
    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俩设“调虎离山”之计营救小狐狸;老狐狸深入“虎—”做窝喂养、营救小狐狸。)
    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
    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金色的脚印”表面意思是阳光照耀下,印在雪地上狐狸的脚印。
    深层次看,“金色”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十分珍贵、有意义或值得纪念的东西,在这里指狐狸一家得到人们的关心而团聚,又开始了它们美好的生活;这脚印,不仅包含着狐狸一家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友善,也包含着人类对其他生命的珍重与爱护。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篇三: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
    教学目标
    1、学习“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
    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看了视频,说说有什么感受。
    新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和田,简单介绍和田?课件出示
    和田: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古称于阗(tián),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是新疆维吾尔人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和田以产玉、丝、地毯名扬中外,是著名的“玉石之乡”“丝绸之乡”“地毯之都”以及“瓜果之乡”。著名的和田玉就产自这里。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讨论。课件出示。
    1、通过课文,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课件出示。
    篇四: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
    教学目标
    1、积累好句,领会句子的表达方法。
    2、积累成语故事和古诗。
    3、充分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习作。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激发兴趣,准备复习会认、会写词。
    2、多种方式认读第一组词语。
    3、认读、练写第二组词语。可以听写检查,也可以做选词写话练习。
    (二)金钥匙。
    1、用课件出示句子:“他们像麻雀一样蹦蹦跳跳,一会儿用这只脚,一会儿用那只脚。”
    师:读一读,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生交流:体会到孩子们兴奋的心情,生活的无忧无虑。
    3、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小结:描写人物要细致、生动。
    4、从课文《张潇洒》和《暑假》中,找出这类句子,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5、说话练习:给大家描述一个你熟悉的人。学生互相评价。
    (三)成语故事。
    1、默读短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你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个成语的理解。
    3、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四)古诗诵读。
    1、你知道刘禹锡的哪些诗?
    2、用课件出示《乌衣巷》及注释。
    3、生熟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4、交流,提出不懂的地方,老师加以点拨。
    5、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乌衣巷今非昔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人对此发出无限感慨。
    6、有感情地读一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搜集成语故事,准备开“成语故事会”。
    篇五: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部编版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理解什么是生活?怎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充分理解第三节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诗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朗读诗,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的第二、三节,在理解其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二节的适当地方,补上几句结合自己生活的诗句。
    2.难点是理解第三节诗句的含义。
    (二)疑点
    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第三节的含义。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板书设计、思考题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课件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
    2、出示多媒体课件
    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多有意义!他们和你们一样都很热爱生活,说到生活,使我想起了一位诗人曾经写了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生活图景。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诗人,他叫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1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好,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板书:1生活是多么广阔
    请孩子们齐读一遍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
    孩子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说的?请打开书第163页。先读一读这首诗,看谁读得好,读得认真,看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二)整体感知。
    (三)再读探究,突出重点。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