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2012中考语文课本知识 鱼我所欲也
内容
    九年级下册每课要点--19鱼我所欲也
    第一部分
    中考文言文阅读要点之《鱼我所欲也》
    一、文章内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 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语音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四、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1、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如本文中就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虚词,它们往往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如
    (1)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2)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4)为
    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八、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 (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 与 :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9、“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10、《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比如“恶、患、甚、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整体感知: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中心论点。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3、“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义)对举 向与今比较等
    9、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文中指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5、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17、本文中最能概括全篇主旨的句子是那句?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8、“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9、“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的深层含义是什么?(2分)
    *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40字内) 3分
    *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要求:举例典型,略有分析,只有人名不给分)
    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
    *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6、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国。
    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
    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7、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8、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
    *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10、《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因为“义”的价值高于“生”,所以,即使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放弃“义”的前提,用“不辩礼义”之财来让人苟且求生,更何况是出于让“贫乏者”“得我”的个人目的。
    11、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2分)
    * 论据一:文天祥宁死也不降元,慷慨就义;
    论据二: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只要是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13、孟子提倡的 “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我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
    14、结合材料思考。相关内容链接:阅读下面一段话,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 前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因贪污巨额财产被枪决;某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杀死自己同学而遭通缉;某明星参加义演假唱……
    15、《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一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均可)(3分)
    *示例:文天祥,拒绝元人的高官厚禄,宁死不降。(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也不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帝国注意的救济粮。
    16、上文“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17、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18、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19、你能说说文中的“舍生取义”的“义”和社会上哥们义气的“义”有什么不同吗?
    *“舍生取义”的“义”指的是正义、大义,涉及到国家利益,民族气节等;而哥们义气中的“义”则是涉及个人利益或某些团体利益,是小义,并不一定代表正义。
    20、 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你各用一个
    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舍生取义 见利忘义 舍生取义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并继承发扬的。当我们人生中遇到在生死义利的重大抉择时,我们应该做到舍生取义,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正义于不顾。
    21、文言文本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所看到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有人将课文的第一句作如下断句标点,与课文比哪一种断句标点更好 说说理由。
    有人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课文断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能自圆其说即可。如:课文断句更好。突出了主语“鱼”和“熊掌”等。
    22、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2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2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5、
    26、
    第二部分
    关于本文作者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学习本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字的注音。
    箪(  ) 羹(  ) 蹴(  )
    2、掌握下列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苟得:苟且偷生
    豆:古代盛肉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用脚践踏
    万钟:形容位高禄厚
    已:停止
    二、课文内容分析。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三、问题探索。
    1、学习文言文,要掌握一定的虚词。如本文中就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虚词,它们往往一词多义,一词多用。如
    之
    代词 他 呼尔而与之
    助词 的 为宫室之美
    而
    表顺接 不译 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 却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于
    表比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背诵课文,并能够正确的翻译。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0 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