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
内容
    不知不觉已经五年级了,相信各位老师对教案的编写以及很熟练了吧。那么教案都可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一)
    教材类型:
    苏教版。
    所属学科:
    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二)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名师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xx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xx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xx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三)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例x、例x及练习x第x、x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x页练习二第x、x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四)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x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30.8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30.8÷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30.8÷4=7.7,再用7.7÷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3.5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3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xx页算一算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新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六)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x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16: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