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回延安贺敬之原文及翻译及赏析 |
内容 |
关于这一篇的文章我还是比较喜欢的,里面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现在我将这篇的文章保留了下来。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延安原文 一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回延安翻译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10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回延安赏析 这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一开头,兴奋快乐的情感就像强有力的大手把人牢牢抓住!接下去,那些具体而带有强烈特征性的句子,把眼前的景色和人物带到我们的眼前、心上来!真像一个久客他乡的游子一旦回到了故乡。延安啊,这革命的摇篮,这伟大的“母亲”,诗人带着多少情意倒入了你的怀抱!写景色,景色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分外美丽;写人物,人物因为带上了诗人的情感格外可亲!这些两行一排的小小的诗句,它具有多么大的动人力量,它的内涵是多么丰富啊!景色,人物,情感,思想,交融在一起,多么和谐,多么美好啊!写延安,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和内容得到了统一。 《回延安》情感浓烈,深切动人;字句美丽、朴素,而又自然。不求深而自深,不雕琢而佳句自来碰手。生活思想的深度是艺术作品深度的根源。这一点是颠扑不破的定律。 作者简介: 贺敬之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优秀诗人之一。他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革命作家。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他和丁毅等集体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对我国革命文艺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抒情诗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民歌手,引人注目地登上诗坛,是在建国以后。 贺敬之一九二四年生在山东省峄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少年时代在亲友资助下读过小学和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流亡到湖北、四川,就读于中学,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开始学习写作诗歌和散文。由于受了党的报刊和进步书籍的影响,他向往着革命圣地,于一九四零年到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一九四二年后,贺敬之的诗风为之一变,这显然是受了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影响,也是他对解放区新生活进一步熟悉的结果。这时他的诗歌的基调,由主要是对黑暗的泣诉变为主要是对光明的讴歌。在诗歌的形式上,他开始学习陕北“信天游”,进行民族化的探索。贺敬之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所写的短诗和歌词,后来大都收在《朝阳花开》诗集中。这些诗不再象《乡村的夜》那样吟唱“夜,象一只破了的木船,搁浅在村庄”,而是歌颂“温暖的太阳”及其所照亮的“陕甘宁——我的家”。这个时期,可以视为贺敬之诗歌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过渡时期。《乡村的夜》中那悲苦凄凉的韵味消退了;而建国后那激昂明朗的诗情已在《朝阳花开》中开始萌发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如《自由的歌》、《笑》等,在构思、基调和风格上,都与后来震动诗坛的《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抒情长诗,有着血缘的联系。贺敬之建国以后的诗作,大都收在《放歌集》里。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首之外,《回延安》、《三门峡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也是广有影响、脍炙人口的名篇。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