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2013中考语文备考:期末试卷18(八上)
内容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每题2分,共16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繁衍(yǎn) 击磬(pán) 脊椎(jī) 锐不可当(dāng)
    B. 提防(dī) 拂晓(fú) 憎恶(zēng) 负隅顽抗(yú)
    C. 奔丧(bēn) 荒谬(miōu) 相间(jiàn) 连声诺诺(nuò nuò)
    D. 池沼(zhǎo)匀称(chèn) 归咎(jiū) 风雪载途(zǎi)
    2.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典质(zhì 抵押) 微不足道(zú 值得)
    B. 箱箧(qiè 箱子) 拭干眼泪(shì 擦)
    C. 诘问(jié 反问) 惟妙惟肖(xiāo 相似)
    D. 不能自已(yǐ 停止,这里指控制) 触目伤怀(huái 心)
    3. 下列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阻遏 推崇 琐屑 就地取才
    B. 败笔 疏懒 镂空 自出新裁
    C. 蹒跚 踌躇 蟠龙 莫名其妙
    D. 幽闲 狼藉 驻足 重峦叠障
    4.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语境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
    漂亮:得体、合适。
    B.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销声匿迹: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C.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惭愧。
    D. 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5. 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款汽车多元合理的空间组合和时尚新潮的科技配置体现出设计者的别有用心。
    B. 写作文时,审题尤为重要。同学们务必认真仔细,切不可粗枝大叶,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C. 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D. 他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他对大家善意的提醒总是充耳不闻。
    6. 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为了促进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必要的。
    (2)“克隆羊”的( ),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3)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
    (4)因此,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A. 观察 产生 占领 鉴别
    B. 观测 产生 占据 鉴赏
    C. 观测 诞生 占领 鉴赏
    D. 观察 诞生 占据 鉴别
    7.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搭配有误的一组是( )
    A. 《老王》 陈从周 当代
    《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 现代
    B.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法国
    《蜡烛》 西蒙诺夫 苏联
    C. 《爱莲说》 周敦颐 北宋
    《游山西村》 陆游 南宋
    D.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东晋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唐代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是孙犁写的以解放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诗体小说”。
    B.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告诉人们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以及生物学家们对此现象的不同态度。
    C. 《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极富启发意义,同时把杜甫积极进取的伟大胸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D.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之一,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爱的真挚,以及文中所表达的对父亲的思念、愧疚。
    二、用原文填空(每空0.5分,共6分)
    9.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春望》中描写因战乱不断,诗人急切盼望家人音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使至塞上》这首诗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因此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13. 昔人已乘黄鹤去,_______________。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14. 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萧萧斑马鸣。(《送友人》)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每小题0.5分,共2分)
    (1)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
    (3)乘奔御风_______________
    (4)夏水襄陵_______________
    16.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春冬之时(结构助词“的”)
    A. 左臂挂念珠倚之 B. 具答之
    C. 水陆草木之花 D. 处处志之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8. 文章结尾引用“渔者歌”有什么作用?(1分)
    19.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1分)
    A. 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 文章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清荣峻茂。
    C. 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某种相似之处。
    D. 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苏州园林》,回答文后各题。(9分)
    A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B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C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D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0. 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强调“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根据这一写作思路,你认为以上四个段落正确的排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填写段前字母)(2分)
    21. 阅读A段回答问题。(每小题1分,共3分)
    (1)用曲线划出A段的中心句。
    (2)苏州园林“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文中加点的“这”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这一问题时,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22. 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这四个讲究时,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举出其中一例,指明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2分)
    23. D段中“绝大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请在C段中找出与“绝大部分”这个词意思和作用相同的两个词语。(2分)
    (二)阅读《过错》一文,回答文后问题。(13分)
    过错
    ①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个得肺病的孩子——小白。和名字一样,他是个苍白瘦弱的男孩。上课的时候,我听到最多的不是老师讲课的声音,而是他咳嗽的声音、吐痰的声音。因为他的肺病,班里的同学都拒绝跟他玩,拒绝和他讲话,所以我总记得他一个人坐在那个角落里,目光散漫而空洞。
    ②他把我看成朋友。我们居住的地方实际上相距很远,但他总是绕道去我家喊我上学。因为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所以在众人面前,我故意和他拉开一段距离。他对我的冷淡好像毫无察觉,依然热情地靠近我,执著地诉说着什么,丝毫不注意我满脸的不屑。
    ③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的疏远孤立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力和判断力。那时我很清楚地看到一个群体对个体拥有的那种权威优势和主宰力量,看到个体在这种群体力量的威压之下的胆怯、软弱、自卑和无助。在学校,他像一只幼鼠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④但他的功课却极好,成绩名列前茅。数学老师每次发问,他总是率先举手,答案总能令老师满意。他是试图以此建立自信,以此赢得他人的善意和友爱。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使更多的同学敌视他,他发言结束要坐下时,凳子就被人从后边抽去,结果他跌在地上,引来满堂的哄笑,笑声中充满报复的快感和阴谋得逞时的狂欢。虽然我知道一个人在艰难时候对友谊的渴盼,一份友谊对他是一种怎样的支持和温暖啊,但我就是不能当众给他这份友谊,甚至当众也参与对他的起哄、伤害。长大以后,我才明白,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确总是会选择要站在强势的一方。
    ⑤一天他迟到了,我们全班都看到他无力地站在教室门前,垂着头发稀黄、脸色苍白的脑袋,那细弱的脖子如同秋天枯萎的瓜秧。当他经过我身边时,我听到他深深的喘息声,但我不愿意向他投去注视的目光。
    ⑥终于有一天他没有来上学,但对此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人关心他的缺席,甚至没有人过问。第二天,他的妈妈送来了请假条,说他住院了。
    ⑦几天以后就听到他病逝的消息,他死了,彻底地远离了我们。大家这才懂得流泪,在去他家看望他母亲的时候,面对他的遗像,面对那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母亲,许多孩子都禁不住哭了。
    ⑧后来,我渐渐地明白,我们对人的麻木和冷漠一向是通过死才得以清醒的,仿佛只有死才能使活着的人良心发现。
    (选自《读者》2006年15期,文章略有改动)
    24.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小白把“我”当成朋友,用曲线在文中标出。(2分)
    25. “我”对小白并不反感,但为什么要在众人面前表现出对他的不屑?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26. 文中划线句子是对人物进行的哪一方面的描写?这句话对于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27.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班里的同学们对于小白的“疏远孤立”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8. 读完这篇文章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100字左右谈谈你的感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能力训练(6分)
    29. 我们看待一种事物时可以有两种眼光,请仿照例句,从两个角度来阐释下面的事物。(两个事物任选一个即可)(4分)
    例句:石榴 甲: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成熟的标志。
    乙:肚里有点东西,就笑裂了嘴。
    直尺 甲:因为本身正直,才敢去度量别人。
    乙:总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
    天平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请你为下面这则新闻设置一个20字以内的标题。(2分)
    2006年10月18日中新网(记者贾全欣)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中学生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的“2006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今日在北京启动。香港、澳门、台湾第一次作为分赛区参加此次大赛。
    由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中国少年儿童报刊工作者协会主办的这次大赛,是中国中学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赛事。大赛由《中国中学生报》等全国76家中学生报刊组织,将有超过三千万的中学生参加,覆盖全国省市及香港、澳门、台湾共计20个地区。
    据了解,本次大赛,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综合测试参赛学生,每个赛区挑选出30篇文章进入复赛环节,经过层层筛选,专家最终选出决赛名单。在决赛中,要求选手当场听一篇指定文章,根据有关内容,写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当场与专家进行现场交流,最终评选出20位“恒源祥希望之星”。
    据组委会确认,国学大师文怀沙将出任大赛总顾问,作为公益性活动,大赛聘请了多位著名作家、大学教授担任评委会委员,获奖作品将结集出版。
    □□□□□□□□□□□□□□□□□□□□
    六、作文(40分)
    运动会上你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经过主席台的瞬间令你激动不已;老师在课堂上微笑的瞬间鼓起了你举手的勇气;同学们掌声四起的瞬间使你找到探究难题的自信;妈妈在床前抚摸的瞬间让你进入了幸福的梦乡……瞬间,展示的是集体的凝聚力,隐藏的是战胜自己的艰难;显现的是灵感的迸发,蕴含的是情感的积聚。瞬间创造力量,瞬间凝聚永恒。善于捕捉和感悟生活的瞬间,人生才会变得丰富而精彩。
    请以“_________的瞬间”或“瞬间的_________”为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
    ①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
    ②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人名。
    【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6分)
    1、B 2、C 3、D 4、B
    5、A 6、C 7、A 8、A
    二、背诵默写(6分)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此地空余黄鹤楼 白云千载空悠悠
    14、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15、(1)快(2)连接(3)飞奔的马(4)上
    16、C
    17、(1)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2)如果不是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18、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
    19、A
    四、现代文阅读
    (一)(9分)
    20、D B A C
    21、(1)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2)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3)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
    (4)从概括到具体。
    22、要举出语言实例,并指明其说明的方法,分析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例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这一句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运用实际的例子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栽种和修剪树木方面着眼在画意。
    23、“绝大部分”一词不能删去,这个词表示是大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删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都是对称的,与实际不符,所以不能删掉,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出“不能删去”给0.5分,写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给0.5分)
    C段中作用相同的词语是“大多”“几乎”。(各0.5分)
    (二)(13分)
    24、(1)我们居住的地方实际上相距很远,但他总是绕道去我家喊我上学。
    (2)他对我的冷淡好像毫无察觉,依然热情地靠近我,执著地诉说着什么,丝毫不注意我满脸的不屑。
    25、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确总是会选择要站在强势的一方
    26、肖像描写。
    作用:通过肖像描写表现小白此时身体的虚弱;为下文写小白的死埋下了伏笔。
    27、(1)拒绝和他玩,拒绝和他讲话。
    (2)在上课时搞恶作剧戏弄他。
    (3)当小白没来上学时,没有人关心他。
    28、只要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字数要求在90字以上。
    五、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29、略
    30、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今日在京启动。(信息提取不全不得分)
    六、作文(略)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
    
语文试卷 数学试卷 英语试卷 政治试卷 物理试卷 化学试卷 历史试卷
语文答案 数学答案 英语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学答案 历史答案 政治答案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2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