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7篇 |
内容 |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师,一般都会被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确定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节奏。那么一篇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你也许需要"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感悟理想的意义,领会理想的真谛。 2、感受诗中的具体形象,学习诗中的修辞手法。 3、联系自己,树立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理解诗歌的主旨。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2、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3、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课件播放诗歌朗诵,学生听读、欣赏,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正音、正字、释词: ⑴读准生字词的音。 ⑵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齐读)。 3、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理想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课件出示提示: ⑴读了第()小节,我明白了。 ⑵第()小节告诉我们。 4、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小节: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不断提高。 第三小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四小节:理想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第五小节:理想给人力量。 第六小节:理想能净化人的灵魂。 第七小节:实现理想要有牺牲。 第八小节:理想能改变人生的意义。 第九小节:理想能让人重新做人。 第十小节:要坚守自己的理想。 第十一小节:不要丢弃自己的理想。 第十二小节: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学生的发言不一定要严格按顺序,不一定要很全面,能讲出某一层意思就行了。老师相机板书。) 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同学们说了这么多,那归成一句话,这首诗就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主旨:赞美理想,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再一次全体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三、研讨与赏析 虽然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但对于某些小节还不不太理解。因为诗人的语言中蕴含的道理要透过字里行间去细细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重点赏析一些句子,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1、诗人是怎样赞美理想的?本诗中用什么形象来表达理想的意义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比有什么好处?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课件出示喻体形象。) 第一组: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一组比喻有什么特点? 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第二组: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三组: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第四组: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的你的自私心。 理想能净化人的心灵。 第五组: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新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自由选择小节背诵。 2、诗中有很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你很有启发的是哪些呢? 小组讨论、交流: ⑴你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来说明。 ①获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解: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拥有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崇高社会理想奋斗的幸福感,就是获得。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5小节。 ②牺牲:敲碎你的黄金梦,洗濯你的自私心,/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解: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谈理解) ③练习背诵第5、6、7节。 ⑵“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又可以怎么样来证明呢?人应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理想呢? ①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树立了理想,就能重新做人。(9) (理想让浪子回头走上正轨)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9小节。 ②当理想被歪曲,被玷污后,一定要重新找回自己的理想并且提高警惕。(10) (走弯路不要紧,人总会遇到考验,经得起考验就是坚持理想) 请三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0小节。 ③不要安于现状,不要夸耀过去的成绩。(11) (英雄失去理想,就会变成平庸的人,与平凡人的因有理想而伟大形成对比。反衬出理想的可贵) 请三个小组的同学朗读第11小节。 ④练习背诵第9、10、11小节。 3、比较阅读:第1课《在山的那边》和本课有什么相同之处呢?请大家比较一下,找出内涵相同的诗句。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你的理想是什么?你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并为之而奋斗呢? 2、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同学可以再从“正直、勤奋、毅力”等词语中选择一个或者自己想一个值得赞美的词语来创作。 五、结语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领会本文全面而精细地观察事物,抓住特征,有条理地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表现景物特点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多媒体展示一、导入新课(一)歌曲《春天在哪里》1、由《春天在哪里》一歌导入学习课文《春》。2、简介朱自清。(二)朱自清像二、初赏春景1、提出听读要求。2、欣赏《春》(三)《春》的朗读欣赏带三、寻找春景1、初读课文,然后寻找春天的景物。(四)春天景物简括2、学生发言。四、略析全文1、分析课文的层次;(盼春──绘春──赞春)(五)《春》的结构层次2、说出绘春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细赏春景1、再读课文,读自己喜欢的画面。(六)分析五幅画面时位置图2、自由分组,讨论每幅画面的内容。3、寻找、品味用得好的字词,分析每幅画面。六、创设秋景1、以“秋天来了,……”构思一段话;(七)创设秋景:句式“秋天来了,……”2、学生口头表达。七、课堂小结对本节课作评价,结束本课教学。(八)结束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3、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 注意发音: 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 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⑴字音。 ⑵节奏。 ⑶情感。 ⑷乐()好()寤寐()。 (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 (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1、师:我读着读着,在我脑海里,浮现美女俊男的形象,你们有吗?他在干什么?是男的在采荇菜,还是女的,还是男女,还是别人在采?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山不转水转,天不转云转,地不转人转;朋友,事不和气心可以和气嘛。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百川东到海,红日复西归,须学梅傲雪,只求花报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飞鸟回巢,浮云归穴,夕阳西下,可怜的我今是何处息? 1、找比兴句子。 2、我们一起来说说第一层的大致意思。睢鸠鸟儿,河里关关的叫着。那采荇的姑娘,美丽而善良,要是能成为我的配偶该有多好啊! 3、点拨:采荇菜和追姑娘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姑娘采荇难,小伙子追姑娘难,也许有人认为小伙子从采荇的劳动中发现采荇和追姑娘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看别人采荇想出的道理也不得而知。 4、总之在采荇的动作中能流出姑娘优美的身姿、勤劳的性格;小伙子细心呵护。还让我们想起姑娘不理他,一会从左一会从右靠近,那烦人的情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孩子害羞的双眸,微微的红晕。 五、自主创作(10分钟) 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教师示范。你读书在外,你想家了,想妈妈了。你如何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你的情感呢?老师示范:我站在江边,燕子成双成对归巢,牛羊摇着尾巴进圈了。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难点 感受松鼠的特点,通过与《鲸》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板书:松鼠,(学生跟老师一起书空)见过松鼠吗?书确实是个好东西,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看过大灰狼,但我们从中知道它是一种凶猛、善战的动物,还有……说说在你的脑海里松鼠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这节课,我们将与松鼠做一次亲密的接触。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边读边感受: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第一遍,把句子读通读顺。第二遍,画出不明白的词语,想办法理解,实在不会做上标记提出来。 接读课文,指导朗读,并解决字词疑问:乖巧、驯良、矫健、蛰伏不动。 刚才我们的问题是?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默读课文,思考: 这些特点分布在课文的哪些段落当中? 三、研读课文,体会松鼠的特点 1、松鼠的漂亮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吃食、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坐姿。 谁愿意做这只美丽的小松鼠来介绍一下自己,读读这段话。 2、松鼠的性格驯良体现: 活动范围;活动时间。 3、松鼠行为特征(3~4段)。 4、补充说明: 生育、何时换毛、喜欢洁净。 四、梳理文章,领悟表达方法 与《鲸》进行对比阅读,比较: 1、说明的角度: 《鲸》:体形和生活习性。 《松鼠》:外貌、性格、行动。 2、表达方法: 《鲸》:运用了举例子、拟人、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松鼠》:拟人。 3、语言特点: 《鲸》:精练、平实。 《松鼠》:生动传神、具有文学色彩。 板书设计 10、松鼠(文艺性说明文) 讨漂亮(第1段)外貌 人驯良(第2段)性格 喜乖巧(第3~4段)行动 欢 拟人手法语言生动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6 教材分析 《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闪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的涌向窄窄的木桥。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 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人格与精神。 3、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教学重点 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的重点句子,体会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出示一幅图片,板题。这是什么?(桥)它有什么特点?要是洪水来了,又会怎样呢? 2、小结: 那今天这座桥又会发生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呢?我们一起走近这座桥,走进今天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 学习生字、词语。 三、学习、品味新知 学习洪水的大: 1、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呢?让我们再去看一看,请同学们快速朗读1~6自然段。 2、读了之后,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交流。 3、那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害怕?请同学们仔细默读1~6自然段,划出这些句子来,想一想。 反馈:那些句子让你心里觉得害怕? 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⑴谈感受。 ⑵这样可怕、凶猛的洪水又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呢? ⑶指导朗读。 小结:这样势不可挡的洪水席卷了整个村庄时,什么都变得不堪一击。那真是太可怕了。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到害怕? 出示句子: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多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疯了似的折回来。 ⑴说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师:人们此刻的心情是怎样? ⑶引读: 更多的人惊慌了!我们一起喊,齐……南面没有路,快往东跑,齐……还是没有路,快往西跑,齐…… 人们发疯了似的寻找生命的出口,南面、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引读: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而身后是紧追不舍的洪水,人们时刻感觉到死亡……引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人们……引读: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⑷惊慌失措的人们此时谁都想早点过去,如果都往桥上挤,有什么样的后果? 小结:争先恐后地涌去,这后果是多么可怕啊!这时候的洪水已经没腿深了,然而就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谁挺身而出了?老汉(板书)。他的身份是(党支部书记)。 学习老汉的精神: 1、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的老汉,他的哪些行为又令你感动了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读第7到23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来,读一读,想一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2、反馈:老汉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 句一: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⑴师:为什么感动了你?(生交流) ⑵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他不说话,只是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但从他有力的眼神里,你觉得他仿佛在说什么? 师: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啊。 ⑶指名读。 ⑷师: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挡住了肆虐的洪水,挡住了乱哄哄的村民。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读…… 在这样的一座山面前,人们停住了脚步,只听见老汉沙哑地喊到:引读──老汉沙哑地喊到:“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多么有震慑力的一句话啊,人们听了之后──竟没人再喊―引读下句。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号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桥。 ⑸小结:看着有秩序过桥的人们,老汉心里松了一口气,是呀,他这是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我们看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呢? 他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感动。(相机板书:舍生忘死) 句二:出示句子: 老汉突然冲向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⑴谈体会。 ⑵师:此时的老汉又再一次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了。 齐读:为了人们能更有秩序地过桥,老汉── 为了能够更加抓紧时间过桥。老汉── 为了全村的生命安全,老汉── 小结:这一揪,在这座窄窄的木桥前,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老汉,他就是一座真真正正的山啊!(相机板书:舍己为人) 句三:出示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⑴谈感受。 ⑵朗读指导。 小结:在最后一刻,老汉还是把生的希望推给别人,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多么伟大的一座山啊! 可是一个无情的浪头打过来,桥塌了,也吞没了小伙子,老汉苍白地看着,似乎要喊什么,你们说他要喊什么? 四、总结,体会 1、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几次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村民们得救了,他们站在河那头,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这时候洪水吞没了窄窄的(桥),吞没了(老汉),也吞没了(小伙子),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出示结尾: 五天之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看到这样的结果,知道了什么? 3、写话:面对此情此景,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对老汉说吧,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交流。 4、总结,升华。 板书 桥 山洪势不可挡 老汉舍生忘死 舍己为人 搭一搭二教学设计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诵诗。 教学难点 诗意的理解和“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读题解题 板书:所见 认读“所”,正音,注意平舌音。 读题,解题: 这首诗就是描写了诗人所见到的情景。 过渡: 诗人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由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每一句诗读通顺。 (启发:遇到困难可以怎么办?) 2、抽生读: 随机出示生字,正音。 3、再读: 重点指导2、3句的字音。 4、同桌互读: 正音、评议。 三、再读悟境,演绎品趣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现在你们是诗中的牧童,而我就是诗人,我在树林中散步,我看到了什么呢? (作观望状) 2、师生互动,演绎悟境: ⑴生交流自己在干什么。 (通过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补充,理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⑵让学生演演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通过师的点拨,使学生体会到“振林樾”的含义。 ⑶有了上述体验之后再读诗,鼓励读出情感。 ⑷过渡启发: 忽然你听到了什么?想干什么? 启发学生结合“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进行表达。 ⑸结合学生的回答,师有机地渗透理解“意欲”的意思。 ⑹然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让学生演一演“忽然闭口立”,同时指导感情朗读) ⑺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评议) 四、读诗,引导积累 1、师诵诗: 生想象画面。 2、引背。 3、同桌互背。 4、齐背。 (可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动作辅助表达情感) 五、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抽读,齐读。 2、认读田字格中的字。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4、师重点范写指导“诗”。 5、生练写,师巡回指导。 6、评议。 六、课外拓展 背诵一首描写夏天的诗。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