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2000字5篇 |
内容 |
教师作为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教学时就要用心制定好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究竟该如何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⑵理解重点句: ①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②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2、能力训练点: ⑴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能力。 ⑵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恨。 4、美育渗透点: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难点: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疑点: 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 4、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2、学生活动设计: 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同学们,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三年级小朋友写的诗歌。 出示: 妈妈给我床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两块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一块, 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 我选出最动听的一张, 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棉衣给她去档风雪。 把这块蛋糕送给她吃, 一块唱那最动听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 请问问安徒生爷爷── 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 这首诗中出现了三次“别问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三个“为什么”读一读安徒生写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精读悲惨遭遇 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因为她,因为她,因为她。 1、知道这三个“为什么”的同学请举手。能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这三个“为什么”吗? (寒冷、饥饿、痛苦。) 2、所以读这篇课文时,咱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朗读? (深切的同情。) 3、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4、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接着读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 5、用“”划出小女孩寒冷饥饿的句子。 ⑴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⑵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⑶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⑷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⑸她觉得更冷了。 ⑹(第五自然段)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⑺她又饿又冷,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以上部分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读出饥寒交迫的语气。 6、从小女孩的寒冷、饥饿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她生活的悲惨,可是她的遭遇又何止是寒冷和饥饿呢?小女孩还有许多痛苦要向我们诉说!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你又是如何来理解这些痛苦的? (可当作小组讨论。) ⑴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用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天那么冷,又下着雪,小女孩连双自己穿的鞋也没有,只能穿着妈妈的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双大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她家里实在太穷太苦了。 ⑵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富人乘着马车在街上横冲直撞,他们根本不把这个穷苦的小女孩当人看,连小男孩也要欺负她,说明没有人来同情她。 ⑶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为什么没有人买她的火柴? ①这是大年夜,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很少有人出门。 ②过年了,谁家还会没有火柴呢? ③没有人去同情小女孩。 ⑷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这些”指什么? (自己漂亮的金黄的长头发。) “这个”指什么? (大年夜。) 这种幸福和欢乐,富人应有尽有,而卖火柴的小女孩却什么也没有,依然饥寒交迫。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小女孩生活的悲惨痛苦,说明那个社会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 ⑸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灌”说明什么? (裂缝很大,家境贫寒。) 小女孩不敢回家,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挣到一个钱,怕父亲打她,还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以上边诉说,边朗读指导。) 三、感情升华 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真正搞清楚了“别问我,为什么?”的原因,虽然小女孩过着痛苦、悲惨、凄凉的生活,但她忘不了这是个大年夜,她和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向往着光明,向往着幸福,她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集体朗诵诗歌,把诗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课时 一、学习“擦火柴”这一部分内容 1、默读思考: 课文写了小女孩几次擦火柴,各出现了什么幻景? 自由读第一次擦火柴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火炉的幻景?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中抽出一根来……吗?”怎么理解? (卖不了火柴会挨打。她不敢随便取,因为火柴是他们家生活的依靠,但她实在冷得受不了,终于抽出了一根,进一步说明她冷,渴望温暖,所以会出现大火炉的幻景。) 2、小组讨论学习,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现实幻景说明现实 第一次寒冷火炉渴望温暖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第二次饥饿烤鹅渴望食物烤鹅不见了 第三次孤独圣诞树渴望快乐圣诞树不见了 第四、五次痛苦奶奶渴望幸福跟奶奶飞走了 3、小结: 因为冷才出现火炉,因为饿才出现烤鹅,因为孤独才出现圣诞树和奶奶,这些幻想都随火柴的熄灭而消失,使本来就痛苦的小女孩更加痛苦,这一段主要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和产生这些幻想的原因,反映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显示了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4、指导朗读: 读出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 二、学习“小女孩死去”这一部分内容 1、读后思考: 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要用“两腮通红,嘴角带着微笑”,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为什么要写明是在大年夜冻死的呢? ⑶怎样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几句话。 (写小女孩死去的神态,证明她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再加上“大年夜”这本应得到的欢乐和幸福,更增强了这种对比效果,加深了人们对女孩的同情,启发人们深思。) 2、指导朗读: 小女孩冻死了,我们对她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怜惜。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感情,深情地读出来。 三、整体理解课文 1、回忆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2、总结写法: ⑴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⑵想象丰富深化中心。 3、学习表述: 这篇文章是童话,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文章,读了之后不觉热泪盈眶,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呢? ⑴这四次幻想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作者以小女孩心理特点和具体环境为依据,符合小女孩的迫切要求,这样是合理的,脱离了实际,凭空捏造的想象只给人虚假的感觉,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一个方面。 ⑵详细的刻画,环境的衬托则是我们所要学习表述的另一个方面,文章细致的描写(例如:小女孩的头发、小女孩的鞋),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环境的衬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也反映出女孩的可怜凄凉。 对照以上两点,用笔在书中画出这两方面。 四、总结 1、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可怜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读了这篇课文,请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你的感受。 2、感动之余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设计思路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欢的童话故事,通过记叙一个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最后被冻死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痛恨,和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同情。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情节细腻、动人,极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丰富的想象。本篇课文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深入理解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动心动情,在读、思、议的过程中,受到感染,领悟语言美。所以,情境的设置就尤为重要。 为使学生进入情境,有充足的感性材料,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想象理解的基础上,我选择播放录像,让故事中的人物和情境再现,加之优美的语言,更具感染力,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说话欲望,唤起联想。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一、直接导入,学生大致浏览课文。二、播放录像,整体感文。为后文的读、说、想象做准备。三、精读课文,巧设问题,探讨交流。问题设计要服务文章中心,之间联系要紧密。四、回读体会。五、展开想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几个具有启发性、能突出体现文章思想的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让学生在读、思、议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读课文,加强听说读的综合训练。在引导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上,我让学生在读后思、思后议,抓重点词句,刨根问底,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指引,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更为明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幸福”一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入文章意境,动心动情。激发他们对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痛恨,和对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读、思、论的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要求学生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反复阅读,深入理解课文,进入文章情境,动心动情,在读、思、议的过程中,受到感染,领悟语言美。 教学准备 录像片、多媒体课件、自制图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图片,贴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结合交替读文,阅读时,要注意从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 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样既让学生重新回顾文章内容,又可以互相评价,取长补短。) 二、播放动画,再现课文中人物形象和情景 讲解前播放动画,为讲解提供感性材料,动画种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容易唤起学生联想,学生观察后获得感性知识,可增加朗读效果,激发朗读兴趣和听讲的积极性。 三、共同交流探讨新知,培养能力,动心动情 1、看完动画片,请同学回忆: 文中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每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幻象?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幻象?学生结合前文所学进行思考回答。师相机出示图片贴在黑板上。 2、师:处在幻觉中的小女孩是(),现实生活中的她是(),小女孩最后被奶奶(),()。她们俩()。 (师生共同填空,师相机出示包含这些句子的段落。) 请生齐读,领悟思想,分析语调。 自读。 指名读,其他生评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什么问题吗? 她的死说明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在读书、思考、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思路阻塞时给予疏通,认识模糊时给予点拨,表达不畅时给予帮助。) 3、出示第三部分内容,学生齐读: 重点理解“她曾经多么幸福……”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这样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并汇报。 再指导读课文,再体会文章中心。 四、师小结 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令人可怜的。假如她能来到新中国,来到我们的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今天,老师把小女孩请到了我们中间,请学生畅所欲言。 (此时,学生有很多话要说,给学生一次释放同情心的机会,让他们在听、说、想的过程中,动心动情,激发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痛恨和对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五、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发展语文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2、写一篇想象作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到我家》。 (培养学生想象力,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将听说读写相结合,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教材分析 课文出自十九世纪丹麦著名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的安徒生写的《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讲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快要冻僵的身体,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痛苦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这个童话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立足“让情感在语文课上的流淌。”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自然地表达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准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 3、体会小女孩悲惨的现实生活,激起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诗。 课件出示,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 妈妈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爸爸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一块,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最动听的一张,别问我,这是为什么? 我要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我要把这块蛋糕送给她吃,我要把那最动听的歌给她听。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1、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名字,你听过吗?谁能把课件中关于他的简介读一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课件出示,指名读。) 2、这首诗中出现三次“别问我,这是为什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安徒生爷爷所编写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由诗歌导入揭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气氛。) 二、初读课文,初步体验 1、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老师这儿有读书要求,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 ⑴读准生字、新词,碰到难读的字可多读几遍。 ⑵读通课文,注意要连贯。 ⑶读后谈一谈,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读后汇报: ⑴检查自渎情况: 读一读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然后选一两句读给大家听。 ⑵生自由说: 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⑶师小结: 小女孩的处境可怜,命运悲惨。 4、假如把卖卖火柴的小女孩拍成电影,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或情景? (生说,师结“叫卖火柴”、“擦燃火柴”、“女孩死亡”这三个情景。) 5、请你根据这三个部分,给课文分段。 (以读为主线,提纲挈领。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为下文伏笔。) 三、精读1~4自然段,体悟悲惨 1、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不停出现的是小女孩那可怜的身影,那么小女孩到底有多可怜?多痛苦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同学们听老师朗读,在听的时候注意两点: ⑴注意老师读的语气。 ⑵请同学们用“”划出表现小女孩寒冷饥饿的句子。 师读(课件配乐),生划。 2、交流。课件出示: 在这又黑又冷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饿又冷,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⑴你自己好好读读,待会儿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读。 指名读,交流。师引导学生抓几个重点词朗读。 ⑵再来观察这四句话,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受小女孩越来越冷,语气越来越强烈。试读,男女分读,齐读。 3、从小女孩的寒冷、饥饿,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她生活的悲惨,可是她的遭遇又何止是寒冷和饥饿呢?小女孩还有许多痛苦要向我们诉说!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你又是如何来理解这些痛苦的?找到相关的句子划起来,自己好好的品味,然后再交流。 随机交流: ⑴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用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 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①学生读,学生说。 ②卖火柴的小女孩仅有的一双鞋子还是谁穿过的呢?是呀,天那么冷,她根本没有自己的鞋子,只能穿着妈妈的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双大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你觉得她家怎样?(贫穷)她怎样?(可怜)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齐读。 ⑵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小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①学生读,学生说。 ②小女孩仅有的一双鞋,一只找不到,另一只被男孩捡走了,这其中的罪魁祸首是谁?可见这些富人怎样?小女孩怎样?带着感受读一读。 ⑶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个钱。 学生读,学生说。为什么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带着感受读。 ⑷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有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这些”指什么? (自己漂亮的金黄的长头发。) “这个”指什么? (大年夜。) 引读。 ⑸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灌”说明什么? (裂缝很大,家境贫寒。) 小女孩不敢回家,为什么?读一读。 ⑹刚才同学们从许多句子中可以体会到小女孩可怜、贫穷、饥饿,你们同情她吗?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读把你们的同情表达出来。 (配乐朗读。) 四、感情升华 1、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你们搞明白这三个“别问我,为什么?”的真正原因了吗?看大屏幕: ⑴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要把棉衣给她挡风雪?因为卖火柴的小女()。 为什么“我”要留下一块蛋糕给她吃?因为卖火柴的小女()。 为什么“我”要选出一首动听的歌给她听?因为卖火柴的小女孩()。 生说。 ⑵虽然小女孩过着痛苦、悲惨、凄凉的生活,但她忘不了这是个大年夜,她和许许多多的孩子一样,向往着光明,向往着幸福,她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 集体朗诵诗歌,把诗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3、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你会给予她什么帮助呢? 交流。 (首尾呼应,再次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怜,生发同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重点研究问题 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启”和“导”,学生自渎自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起对小女孩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痛恨,更加热爱新社会。 教学内容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四组的第一课,题材是童话,它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1、重点: 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了解丰富的想象,及理解文中的两个“幸福”。 教学对象分析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语言通俗,学生容易动之以情,而且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所以本节课重在激发、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加以感悟。 教学用具 投影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读过童话故事吗?读过什么?同学们这么爱读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板书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 1、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又想知道什么呢?请快快读课文,看看在小女孩身上曾经发生过那些事情?同时注意一下本课中出现的几个生字词。 三、检查读书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谈谈在小女孩身上发生过那些事情。 同时板书: 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四、学习“卖火柴”部分 1、我们先跟随安徒生去看看小女孩买火柴的情景,哪些词,哪些句子回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读一到四自然段。 2、汇报读书情况。 3、(出示图片)多可怜的一个孩子,大年夜里,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有家不能回,如果你碰到她,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过渡:下面我们再去看看小女孩擦燃火柴的情景吧,她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请默读五到十一自然段。 4、生回答。 师板书: 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飞走了 五、学习第一次擦火柴部分 从“卖火柴”部分我们知道小女孩连一根火柴也没卖掉,她要靠卖火柴来维持生活,可她又怎么敢擦燃火柴呢?从擦火柴当中我们又能体会到什么?请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部分。 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同时出示: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六、疑问 从第一次擦燃火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女孩确实冷极了,多么渴望温暖呀!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其他幻想中你认为最动感情的一次,可参考出示的问题。 出示: 你自学的是那一次幻想?通过自学弄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把你最深的感受告诉大家。 1、小组交流。 2、班内汇报自学情况。 同时出示: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想把奶奶留住。 小女孩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呀!谁想再通过朗读来表达一下这种感受,再齐读。 七、总结 小女孩冻死后,作者写了这么一句话。 出示: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哪个词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体会到什么? 总结: 小女孩在美好的幻想当中就这么冻死了,她的悲惨命运确实令人同情,残酷的社会现实令人痛恨。这个故事不能不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板书设计 卖火柴 火炉 烤鹅 卖火柴的小女孩擦火柴圣诞树可怜 奶奶 飞走了 冻死街头 教学反思 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要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所以,我在教学中努力设法去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去领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意图,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在感悟中提高,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为人人参与,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例如在“卖火柴”部分,教师提出哪些词,哪些句子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谈到“她家里穷”“车辆不管她”“爸爸不疼爱她”“人心冷漠”等等。那么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体会得那么合理透彻,尤其在自学汇报时更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学法的合理性。不过授课过程中在自学时落漏了交流这一重要环节,是本堂课的一大缺憾。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