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1000字
内容
    作为一名传播知识的教师,教学时就要用心制定好教案设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可以减轻教师们的负担,更加的轻松。我们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写呢?出国留学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七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是万以内的计算,有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有几百几十加减法的笔算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内容。我把这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复习,分别是口算、笔算、估算。在教学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2)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秒的认识。课初我首先出示一幅学生熟悉的百米赛跑的场景图,通过交流小朋友跑100米所用的时间引入秒,使学生感受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并且是一个很少的时间单位,产生学习秒的心理需求。接着说明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结合直观的钟面让学生认识秒针,使学生知道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
    接着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钟面上秒针的走动过程,发现秒针走60个小格的同时,分针走1个小格,从而得出秒和分之间的进率。
    然后我介绍常用的电子表和秒表,让学生学会读电子表上显示到秒的时刻,并让学生知道赛跑时常用秒表来计时。
    练习主要采用课本想想做做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秒是一个很小的时间单位,初步建立1秒的时间概念。第1题的教学,我让学生看着秒针的走动拍手,以拍手的动作感受1秒的持续时间。第2题,因为学生自己操作较难,我先指名几个学生进行示范,分别测试他们做一次深呼吸、跳绳20下以及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各需要几秒,接着同桌进行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通过对几秒、十几秒的体验,进一步建立关于秒的时间观念。第3题让学生30秒内背诵口诀,一方面巩固了旧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30秒的持续时间。其中还有一题,在让学生从1数到60,这题是让学生利用对1秒时间的初步感受,合理控制数数的速度,以进一步让学生体验1秒、1分的持续时间,但学生数的过快,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数完60个数。课后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一般,还需要加强指导练习。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3)
    成功之处:
    1、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奖实际问题臭橙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这课重创设立让学生为春游购买食品的情境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社改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2、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对自己或他人的活动过程、结果进行评价、反思,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得以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引导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趋试一试,说一说,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禁烟活力节来分析、解答,能尊重学生的摄郭经验和思维方式。
    4、注重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允许俄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比较,体会各自算法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不足之处:
    1、评价方式、方法单一。
    2、语言不够简练,应该富有感情色彩。
    3、各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前松后紧,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没有时间去突破。
    4、教师没有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
    食品小天地的货架挡住了一部分学生的视线,这些学生纷纷站起来伸长脖子使劲的看黑板,而我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视了学生,没有及时的把小货架一道旁边,造成这些学生看不板书,影响了学习。
    5、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在教学乘减混合运算时,我创设的情境是先给每组学生20元钱,然后再给每组学生5种真正的食品让他们挑选其中的一种,数量不限,最后要根据手中的钱和选购好的食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设计得太开放了,实践教学中很难收回。如果改成让学生设计购物方案,效果会更好。
    6、板书凌乱、不规范。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剪角、画角、评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CAI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及装有长方形、圆形、五角星等图片的信封(每生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见见它吗?
    生:想。
    (老师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
    师: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生:长方形。
    师:我们一起来说说它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
    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板书:直角)
    二、学习锐角和钝角
    师:你们猜猜看,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生1:3个。
    生2:4个。
    生3: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都正确呢?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图片进行操作,剪得的结果如图1、图2、图3。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用CAI课件动态展示学生剪的各种情况。)
    师:这样看来,
    一个长方形剪掉了一个角以后,真的会出现还剩3个角、4个角和5个角。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些角还都是直角吗?如果不是,它与直角有什么不同?请小朋友拿出刚才剪的图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进行集体交流好吗?
    生:我发现这些图形中有的角还是直角,有的角不是直角了。
    (学生集体交流时,教师操作计算机使大屏幕上图片中相关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闪烁。)
    师:你们能把不是直角的这些角分分类吗?
    生:有两类。一类是比直角小的角,另一类是比直角大的角。
    (请一学生上讲台,边说边在计算机上拖动对应的角将它们归类)
    师:你们同意他的这种分类方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什么角吗?
    生1:小角。
    生2:尖角。
    生3:锐角。
    师: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板书:(锐角)
    师:你们知道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什么角吗?
    生1:大角。
    师:在数学上把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
    板书:(钝角)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钝角和锐角。
    练习:
    1.画角。(1)像这样的锐角和钝角你会画吗?请拿出本子画一画。(2)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3)评角。他们画得好吗?好在哪里?同学们都画对了吗?有问题请修改。
    2.判断。下面这些角(如图4)分别是什么角?(要求:用手势1表示锐角,2表示直角,3表示钝角。)
    (6号角出现争议)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正确判断6号角是什么角?
    (让学生拿出画有上述图形的作业纸,想办法进行验证。)
    生1: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量。
    生2:也可以用数学书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量一量。
    3.找角。
    师:我们已经会辨认锐角和钝角了,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
    生1:课桌表面有四个直角。
    生2:黑板表面有四个直角。
    生3:广播上也有四个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很多直角。却没有找到钝角和锐角。不过我们可别小看了钝角和锐角,生活中少了它可还真不行呢。
    师:你们看这是哪儿?
    (课件出示图片。)
    生:嘉兴市勤俭路上的勤俭大桥。
    师:对,这是我们嘉兴美丽的铁索桥。你能不能在桥上找到我们学过的角?
    学生尝试找角,他们在桥上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角。
    三、实践活动
    1.在图形中找角、创造角
    师:角的用处可真不少。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信封中的图形,找一找这些图形中有没有角,都有哪些角。同桌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生1:五角星和三角形上都有钝角和锐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而月亮形和圆形上没有角。
    生2:我认为月亮形有两个锐角。
    生3:我认为月亮形没有角。
    师:有同学说月亮形有两个锐角,有同学说月亮形没有角,其他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月亮形是弯的,所以它没有角。
    师:你真棒。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三角板上有直角和锐角,没有钝角。如果老师给你两块三角板,你能不能拼出各种不同的角?试一试,并交流。
    (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出了各种锐角、钝角和直角,并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圆形上没有角,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圆形上创造出一个角。
    学生进行创作,然后交流。
    学生在圆形上通过画、剪、折等方法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角。
    2.变角游戏
    师: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生:活动角。
    师:对,这是神奇的活动角,它会变。你们看,老师变出了一个什么角?
    生:锐角。
    师:现在呢?
    生;钝角。
    师:能不能变一个直角?
    生:能。
    师:如果给你们一个活动角,你们会不会变。
    生:会。
    师:下面请同桌同学合作,一位同学报角的名称,另一位同学来变,好吗?
    (学生变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的口令来变角。锐角。
    师:老师发现许多小朋友的锐角和叶老师变的不一样。你们说行吗?
    生1:行,因为只要比直角小的角都是锐角。
    生2:锐角有无数个。
    四、课后延伸
    师:老师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你们看它还是不是角?是什么角?这个知识我们课外再去研究吧。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合理重组教材,创设了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将角合理分类,并通过在生活中找角以及其他一系列活动掌握概念。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的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是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的。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每一句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
    2.通过观察、分析6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能通过合作、交流编制乘法口诀,且能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并养成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及在交流、合作中整理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口诀的记忆;在解答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课前留用六块三角形拼图的作业,展示作品。其中,有六人贴的是小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的乘法口诀》
    二、编写口诀:
    1.贴黑板上,一幅图是几块三角形?二副图呢?六幅呢?将结果填在书上格子里。
    2.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
    3.一格表示一个6,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2格表示多少?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3格、6格呢?在书上写算式。
    4.看着算式编口诀,写书上。
    三、记忆口诀:1.仔细观察6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1)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是口诀前2个数,积是最后一个数。
    (2)两个因数,小的在前面。
    (3)口诀从一六开始,第一个数字每次增加1。
    (4)提问:为什么会相差6?相邻两句口诀得数相差几?
    2.读一读6的乘法口诀,并记一记。
    3.师生问答,同桌问答。(对口令游戏)
    五、巩固提高
    1.书上做一做,练习题十四。
    2.数蚂蚁游戏。
    教学反思
    查阅了很多教学资料,又参考了
    赵启泰老师讲解的有关《7的乘法口诀》一课的教学流程的安排,制定了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指导学生同伴互助、自主管理的研究展示课题后,我在校课题实验教师展示课大赛中,比较成功地执教了《6的乘法口诀》。
    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拼、看、填、式、编、背、用七个教学流程。主要是让学生用六个三角形独立在家拼出美丽的图案,在课堂上展示给大家看。从中选出了六条小鱼图,让同学们看着图填表格。对应表格结果,写算式看乘法算式编口诀看口诀填算式对口令、背口诀利用口诀作计算、数蚂蚁。我开展三次同伴互助学习的过程,分别在写算式、编口诀和背口诀。基本实现了我课题研究的目标:孩子正在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个既是精心设计又是意外出现的上课形式体现了以下优点:
    1、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将拼摆作为作业提前留回家完成,既节省了课上时间,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2、课堂给了学生一个宽广的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合作编口诀、背口诀,从而发现每一句口诀的含义。而且,还将练习题变成了数蚂蚁的游戏,孩子在一只蚂蚁六条腿,两只蚂蚁十二条腿的游戏中,提高口诀的应用和记忆,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3、在设计上,有些环节设计的跨度比较大,能让学生大胆猜想,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探索、体验,在能力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的收获。知识的获得完全依靠学生,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同时也注意到学生的观察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口诀几句等,很好的体现了课改的新理念。师生之间的亲和力也比较强。
    本课中也存在以下问题:
    1、要更有效开展教师在课堂中组织指导学生同伴互助、自主管理的研究课题,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到位。本节课中,在编口诀和背口诀的同桌互相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欠缺,没有提到调控作用。
    2、摆小棒的活动,进行的效果不强。课上只让学生拼摆两个由六个小棒拼出的图案,然后同桌互看共四个,相继说出口诀。只练习了一六、二六和四六三句口诀,完全可以更多一些。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6)
    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对二年级学生来说,万以内数已经是比较大的数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但是,学生经历过百以内数、千以内数的学习,积累了一些认数的经验和数的知识。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数感。
    1、万是比较大的计数单位,生活中比较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教学时以小正方体和计数器为素材,借助小正方体的直观,计数器的半抽象,直至最后数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一千一千地数的过程中建立形象的感性认识,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一万里面有10个一千,认识计数单位万,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2、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加强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如:看一看、数一数、拨一拨(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形成数的表象,学生自主探索万以内数的读、写法和组成,数的意义,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同时,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和欠缺也让我深深反思。其一,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形式不够活泼,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够生动,课堂教学氛围没有很好地被调动起来。其二,练习设计还不够多样化,缺少挑战性,很难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
    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篇7)
    千以内的隔位退位减法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减法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知识点,课中安排了一个例题一个试一试及想想做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笔算减法中隔位退位计算方法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进一步发展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隔位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要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确实有一定难度,特别是理解隔位退位减的算理,针对这一难点在进行教学204-108时作了如下设计:
    请三位同学分别表示个位,十位,百位,选择自己小棒的根数。
    请三位同学组成204。
    请三位同学把减去108的过程表演出来。
    使学生发现个位上只有6根小棒,怎么减8呀,怎么办呢?意识到去借,但马上学生发现十位上是0,也没有啊?这时学生想到让百位借给十位,十位再借给个位。在借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数位上数的变化,说清是几减几,是怎么回事然后在让学生把演示过程与算理说了一遍: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于是个位是14-8=6,十位是几减几呢?通过学生的讨论、争议,学生明白了十位应是9-0=9,百位是1-1=0(不写),再用竖式算一算.
    教材上在教学了204-108后就安排了试一试1000-537=。如果按照教材这样教学,我认为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千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但如果让学生在刚刚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完成1000-537=,(这样需要三次退位且十位和百位都是0千位才能退1后才能计算的题目)势必难度有些颇大,所以我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并结合我班学生特点,教学时作了如下的处理:
    针对新授的内容进行巩固。先出示403-158=(发现学生计算很正确,并且计算过程说得很清楚)再出示300-228=请学生试一试.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算理,能够熟练的解决类似的问题,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这时出示教材中的题目:1000-537=(有了上面的学习,学生再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非常轻松,无非就是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1,十位不够减向百位退1,百位也不够减向千位退1.....)
    我认为这样安排始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把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细化逐层突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面向全体,又照顾了中差生,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氛围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索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9 15:5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