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出国留学信息:

 

标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精选
内容
    上班族每天的工作离不开处理各种类型的文档,我们要学会使用不同的范文,范文就像一个公式,只要数据带进去就可以。要想快速掌握范文对象,就多借鉴学习吧!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1)
    设计理念:
    看图学文是将图画和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用文字反映图中的事物,通过看图学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亲人》这篇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是苗族老奶奶高兴地用双手捧着我的头,热乎乎地脸紧贴在我的脸上,笑眯眯地跟我说话,院子里挂满了床单和衣服。老奶奶身后立着一根拐杖。我身后的竹蒌、脸盆、棒棰和洗好的衣服,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
    教学本课时,应该注意把图和文中的意境关系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美中读通、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理解词句表达图意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
    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什么?
    (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
    (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
    (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
    (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
    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
    (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
    (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说明:从图到文,用图学文,不仅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而且在看图、补图、绘图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学习了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2)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着、了、过。
    4.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使用钢笔字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着、了、过。
    4、给句子加标点符号。
    5、熟记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在生活中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要求。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注意行款布局,体会整体章法。
    4.反馈。
    (1)评议学生作品。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写。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提出几个要求:①找出错别字,②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括号里。
    2.指导。
    (1)读句子,句中有几个错别字
    (2)依据句意,画出错别字。
    (3)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口头纠正。
    3.练习。
    (1)学生默读句子。
    (2)纠正错别字,如:带应改为戴,带作为动作是随身拿着的意思,戴是把东西放在人的头上、脸上或胸前的意思。
    带(戴)像(向)已(以)颂(诵)
    4.反馈。
    (1)指名学生上黑板改错。
    (2)集体评议。
    (3)用错的字重新组词,加深印象,如:带(带领)。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
    2.指导。
    (1)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2)想一想:凭借语感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练习。
    (1)动笔选填着、了、过。
    4.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的词是否正确。
    (2)同桌互改。
    (3)指名读句,进一步体会着、了、过的用法。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复习逗号、句号用法。
    (2)认识书名号《》和。
    (3)书名号在什么情况下用
    (4)举例:他的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
    (5)小学生学习报为什么要加上书名号(小学生学习报是一种报刊的名称)
    3.练习。
    (1)读第1~3句,把该用书名号的地方用上书名号,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巡视检查。
    4.反馈。
    (1)三个人各在黑板上给句子加上标点。
    (2)集体批改,纠正错误。
    (3)抄写句子,并加上标点,注意书名号的书写格式。
    (4)小结: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要求是熟记成语。
    2.指导。
    (1)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2)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3)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意思。
    (4)教师说出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2)同桌互背。
    (3)对背,如一人读铁面无私,另一人背执法如山。
    4.反馈。
    (1)开火车朗读。
    (2)成语填空。
    铁面无()执法()山()()在后
    ()()在前一()不()扶()济()
    排()解()见()勇()()义()言
    唯()是()()人()贤()()清风
    (3)教师说意思,学生说出成语。
    (4)记成语竞赛,看谁先记住成语。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口语交际:学会请教别人
    课前准备: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学会请教别人
    2.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指导
    1.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2.打幻灯,启发合理想像,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三、练习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3.同桌根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互相练说。
    4.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纠正与辅导。
    四、反馈
    1.指名一学生说,评议有没有达到两点要求。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4.评价小结。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有礼貌,称呼要符合别人的身份,要用请、能告诉吗,最后还要说声谢谢。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1、本次习作训练要求实地观察,把看到的景物有重占地写下来。
    2、本次习作要求选好观察点,定点观察适宜于登高环视景点。移动观察适宜于边走边看。但都要注意抓住重点,不面面俱到。
    3、抓住春字,写出春天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学会选择观察点,有重点有顺序地观察景物。
    2、能有重点地把春游中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3、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选好观察点,有顺序观察。
    教学难点:如何把重要的景点写具体。
    四、教学准备
    在春游的过程中,有意说地选择几个观察点,指导学生有重点有顺序地作定点观察及移动观察。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要求,能把看到的景物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来。
    2学会欣赏景点的观察方法,了解观察顺序即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和训练的要求。
    (1)出示课题《春游》,请学生根据本次春游的地点,把题目补充完整。
    (2)默读课文中的习作提示。
    ①理解定点观察和移动观察。
    ②明确观察顺序就是记叙顺序,这样才能把看到的景物质写清楚。
    2、确定本次习作的内容及记叙顺序。
    (1)春游中到了哪些景点?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了这么多景物,怎样抓住重点写具体?
    不能记流不账,要突出得点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的可以简略。
    3、学生开始习作。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继续作文
    2、评议作文,指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记叙观察到的景物。
    (二)教学过程
    1、学生继续习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写得是否是有条理,有重点。
    2、选择一、二篇作文,进行评议。(评议重点:写作顺序、写作重点。)
    3、修改,誊清习作。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种子的梦》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儿童诗。这首诗是当代诗人柯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_”后期,噩梦将过,光明即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作者在诗中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诗中把种子比作“沉默的鱼”,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出种子的美好梦想:在寒冷的冬季,种子默默地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吸收着养分,积蓄着力量,梦想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抒发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
    这首诗创作于_时期,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的表现手法,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布置学生课前收集背景资料,课中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走进_时代,深入领悟诗人身处逆境不畏艰难,憧憬未来的生活激情与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课堂中我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充分感悟文本,以诗文为凭借,放飞思维与想象,自主学习,交流碰撞,生成属于课堂的精彩。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2、朗读诗歌,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明确种子的“梦”,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重点)
    3、通过朗读,体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惧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高年级阅读倡导自读自悟,注重个性化理解文本大意。鉴于诗文语言细腻而深沉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悟结合法”。从班级实际出发,贯彻“点拨法”、“自主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并适时点拨,积极引领。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
    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洁明了。
    有梦就有希望,人世间的许多奇迹都源于梦想。小小的种子也有一个梦想,它的梦想是什么呢?为了实现梦想,它又是怎样做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种子的梦》。
    (二)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抽查预习情况,指名读小节,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出示:认读)同桌听读,会认就行。
    3、(出示:书写)要求正确书写,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一记,以此强化易错字。
    4、请同学们自由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相机板书:种子的梦境——长叶、开花、结果。)
    5、快速浏览5——8小节,想想:“种子的梦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整体感受。板书:美好、幸福?
    (三)深入背景,步入梦境。
    1、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怀着这个美梦呢?
    (出示:)“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进褐色褐色的土地,
    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
    学生找出来后追问:这一节在写法很特别,细心的你发现了吗?(板书:写法)
    比喻——拟人——反复,教师引导学生具体说说。
    通过学生的“对比读”来感受一下反复的作用。从两个重复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冰冷冰冷)
    寒冷、黑暗、环境恶劣。
    2、由恶劣的自然环境,走进黑暗的社会环境:“十年动乱”——“_时期”。先抽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
    (教师再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如:《草原》的作者老舍,《草帽计》中的贺龙,元帅彭德怀,以及柯岩所受到的非人的迫害,以此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生齐读第一节,联系创作背景再想:诗中的“我”是谁呢?学生能很容易地感受到“柯岩”与“种子”融为了一体,这就是(板书:借物喻人)
    3、不管多么恶劣的环境,都挡不住“我”追梦的脚步。为了实现梦想,“我”怎么做的呢?用横线勾出来,想一想:你从关键词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冲破”“一点一滴地积攒”(板书:冲破、积攒)感受种子的(板书:坚持不懈的、永不言弃的?)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读。
    角色扮演:闭眼想象,走进种子的内心,再有感情地齐读第3小节。
    (四)品读感悟,深入梦想。
    1、冰冷残酷的环境不能扼杀我的梦想,土层的压力也挡不住我向上的步履,多么顽强的种子啊!种子坚持不懈追逐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再次走入梦境,细细品味。抽生读自学提示。
    (出示自学提示)
    2、自学:按“读——批——议——品”自学。
    3、分享学习成果,学生随机交流,教师重点引导三处,其余一带而过。
    (1)(第一处)第5小节:长叶——
    A、关键词“缓缓地”、“慢慢地挤碎”体会,并把感受带进文中读读。
    B、语言渲染和追问引导学生走进种子的内心:渴望春天,再带着内心的感受读读。
    (2)(第二处)第6、7小节:开花——
    (多媒体出示:)我把爱情倾心交付,
    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
    针对“蜜”追问:有了蜜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这就是种子真正的梦想。(板书:美好)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读读。
    (3)(第三处)第8小节:结果——
    种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把春天打扮得更加美丽。春天美丽了,谁也会变了?
    大地母亲变美丽了。生活变美好了,幸福了,快乐了。这才是“我”真正的梦想。
    4、配乐朗读:让我们一起回味这个甜甜的梦,可以美美的朗读,可以静静的想象。
    (五)回顾板书,播种梦想。
    1、回顾板书:种子的梦是?
    追问:“我”是柯岩,我渴望?柯岩苦苦追寻的梦在今天已经梦想成真了。(板书:梦想成真)
    2、同学们,从“种子的梦”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呢?
    3、小结: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请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顽强、乐观、永不言弃地追寻梦想,就一定能美梦成真!
    4、推荐书目:让这些好作品启迪我们的智慧,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分析:
    《信任》一课是新教材第十册的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只要是告诉学生“与美的结伴,和文明同行”。《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二、说教学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积累、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与“文以载道“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和谐统一应该是一位语文老师毕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万丈高楼平地起”字词积累,抓住双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着力点。阅读是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语文知识学习、多种形式语言运用、理解能力的形成的根本途径,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也应当是书声琅琅、多种方式朗读贯穿始终,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机会。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信任》: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学习简要复述课文;并初步感受本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2、培养学生简要归纳的能力,通过读和说,逐步理解信任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逐步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并从中感受被信任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1、感受“有趣”,理解“信任”
    这篇课文的语言文字较浅显,学生一读就能明白文章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被信任是喜悦的。但是仔细推敲一番,其实“信任”这个词很抽象,学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什么是真正的信任?为什么被信任是喜悦的?……”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学生没有读懂。于是在教学中我从文中“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感受有趣在哪?这样通过对文本的层层推进,步步理解,学生明白了。在这个无人看管的桃园里,主人的纸条留言,让我们自采桃子,最后自觉付款都体现着主人的信任,而在这过程中,学生也逐步理解了“信任被人是快乐的,被别人信任更是幸福的。”这样一来,对信任的理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结果,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会升华,这堂课中所揭示的“信任”才会让他们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2、简要概述,练习表达
    针对课文语言文字表达较为浅显的特点,我把简要概述作为此堂课的训练重点。在学生逐步体会“有趣”的购物经历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边交流边概述,并进行板书,为复述课文做准备。从告示板引入,在复述时回到告示板,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借助板书,学生对课文内容复述就有了凭借,表达起来也有了条理。这样这个难点也就突破了。
    除了概述之外,课中还增加了两次表达感悟。分别是,“我把桃子小心翼翼地装进汽车,掏出钱包,这才发现钱箱竟无人看管。此时,我想”和“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那间小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我想”这两个说话练习,不仅为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也为更好地理解信任服务。
    3、感悟理解,感情朗读
    总以为在处理句子朗读时,应先理解句子,再反复指导读。但这次是个改进,词语句子也是先理解,不同就在于把理解词语与句子相互捏合起来,理解一段读一段,理解一句读一句。把指导朗读的过程与理解句子的过程结合起来。使指导的过程更清晰地展现出来。
    4、利用课件,调动情感
    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运用画面再现桃园的硕果累累,用语言描述桃子的清香怡人及采桃子的愉悦心情,音乐的渲染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悟出文中的含义,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当然,课堂生成性的,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原来未预设到的。然而在精心预设,动态生成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方向,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2、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感受畲家孩子继承革命传统,勤工俭学,奋发向上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同学们,你们见过竹笠吗?看题目,你推想这篇课文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
    二、自学课文
    要求: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准备回答课后作业题1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词语读音,开火车检查
    2、质疑问难
    3、将你认为难写的字写几遍直到记住为止。
    (重点:畲、榴、潇、聊、舍)
    4、回答课后题1
    四、理清课文思路
    1、指名轮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填空:竹芯是个()族女孩,她带我来到()。
    我看到孩子们向()学习,()风()雨,()自己编(),十分感动。
    2、按作者的采访地点给课文分段。
    五、作业
    自由朗读全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描写竹笠的话是围绕哪个词语的意思来写的,并理解课后题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仿照课文中的总起分述句式写句子。
    3、感受畲家孩子继承革命传统,勤工俭学,奋发向上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第一段,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能仿照课文中的总起分述句式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轻声自由读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课文的开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发生的原因)
    3、作者遇到了一位怎样的小女孩,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小女孩外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对这们小女孩的印像。读出可爱的语气。
    4、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这两部分应该怎样读?
    5、小女孩在干什么?她戴的竹笠是怎样的呢?用波浪线划出相应的句子。
    讨论课后题2:说说这几句话是围绕哪个词语的意思写的。
    作者是怎样描写出竹笠的玲珑别致的?自已画出来并讨论。
    [板:尖顶嵌珠
    玲珑别致:竹笠上画星
    竹笠里衬叶
    笠绳上系珠]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先总后分)
    读出喜爱的语气。
    6、看到这么美的竹笠,我的感情又起了什么变化?
    (羡慕称赞)指导读好两个语气词:哦、嗯
    7、指导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
    三、仿写
    1、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写一件自己心爱的物品。
    (如:我的文具盒特别地精致我有一个新颖的变形多刚)
    2、评议、小结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7)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用注意事物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3、通过换角色讲故事,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学习船长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2、学习船长急中生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为小朋友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想个办法让别人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3、交流:你用什么办法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
    ①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②列提纲或小标题。
    ③画图。
    ④小组表演。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篇8)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
    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随便看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Copyright © 2002-2024 swcv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12: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