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3中考语文备考:《孙权劝学》同步试题3 | ||||||||||||||
内容 |
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中考语文资料以供参考: 一、学习导学 1.找出文中读不来和不理解的字,写在下面,并借助工具书弄懂该字的音、形、义。 2.解释下列字词。 当涂: 辞: 务: 治经: 四书五经是指: 邪: 涉猎: 见: 往事: 乃: 及: 过: 才略: 非复: 更: 刮目相待: 刮目: 见事: 3.自己查找资料,了解鲁肃、吕蒙、孙权的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在下面。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4.查阅有关《资治通鉴》的信息,自己整理并记录在下面(可从该书的作者、写书目的、价值、内容或世人对该书的评价来整理归纳)。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5.《孙权劝学》中出现了两个沿用至今的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看你还知道哪些出自《资治通鉴》的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请君入瓮 口蜜腹剑 桃李满天下 冰山难靠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二、课堂学习 1.结合下面的重点字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快速讨论翻译文本,看哪个小组翻译的又快又好(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求助)。 初:当初 谓:对 今:现在 以:用 岂:难道 欲:想 为:做 但: 只 当:应当 耳:语气词,罢了 言:说 孰:疑问代词,谁 若:比 以为:认为 益:益处,好处 始:开始 就:从事 大: 很,非常 士: 读书人 别:分别 三:概数 即:就 何:疑问代词,怎么 之:助词,无义 遂:于是,就 结友:结为朋友 而:表承接,就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并说说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3.吕蒙的态度有何变化?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你觉得鲁肃对待学习之前的吕蒙和学习之后的吕蒙态度相同吗,比较阅读课后深化的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5.就你对课文的了解,完成下面的板书。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性格特点 孙权 劝 学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性格特点 吕蒙 就 学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性格特点 鲁肃 赞 学 6.比较《孙权劝学》和《师旷劝学》,说说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劝人学习,强调开卷有益 不同点:1、师是比喻说理,孙是现身说法。2、师是臣下向帝王劝学,孙是帝王向臣子劝学。 7.学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三、课后深化 (一)、巩固题,难度值:★★★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轻:轻视人 或: 有人 故:原来的,旧的 遂:于是, 就 安:怎么 画:筹划 2.翻译句子。 (1)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翻译:您接受重任,和关羽相邻,准备了哪些计策谋略,来预备不能预料的事发生?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翻译: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已经达到了这一高度啊。 3.吕子明的学问好,在文中是通过鲁肃的 赞美 表现出来的,而鲁肃的这一举动,也说明鲁肃是一个不 嫉贤妒能 的人,这是一个好领导必须具备的品质。 4.吕蒙能得鲁肃赞美,是因为他读书好学,这在现在仍有教育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挑战题,难度值:★★★★★★ 高中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十三) (秦)王问于将军李信曰:“吾欲取荆①,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王以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命名李信、蒙恬将二十万人伐楚;王翦因谢病归频阳。 李信攻平舆,蒙恬攻寝,大破楚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楚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还。 王闻之,大怒,自至频阳谢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病不能将,王曰:“已矣,勿复言!”王翦曰:“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③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王大笑。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王忄且④ 中而不信人,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王坐而疑我矣。 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五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⑤。”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选自《资治通鉴》始皇帝二十一年—二十三年) 注:①荆:即楚国,因有荆山,故又称荆。 ②顿舍:停驻,休息。 ③及:趁着。 ④怚(cū) 中:粗心。 ⑤超距:跳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A、吾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足:足够 B、故及大王之向臣,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 之:结构助词 无义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 委:委托 D、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因:于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①自至频阳谢王翦曰 ②又七年,自扬州还 B、①久之,王翦使人问 ②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C、①乃悉国中兵以御之 ②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 D、①杀其将军项燕 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翻译:寡人不采用将军的计谋,使得李信玷辱了秦军的声威。将军即使有病,难道忍心丢下寡下不管吗! 王送至霸上,王翦请美田宅甚众 翻译:秦王送到霸上,王翦要求赏赐给他很多良田大宅。 4、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王翦为将才干的一组是( D ) ①王翦谢病不能将 ②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 ③王翦既行,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王翦坚壁不与战 ⑤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 ⑥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李信认为灭楚的兵力“不过用二十万”,虽然其勇可嘉,但毕竟流露出了轻敌的情绪,因而在其后的伐楚之战中,由开始的节节胜利最终导致了惨败而归。 B、王翦与李信相反,他实事求是,做事谨慎,老谋深算,运用以逸待劳、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赢得了全线胜利。 C、李信和王翦在灭楚上的不同看法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科学的真理。 D、王翦虽然为秦国灭楚立下了大功,但是他借秦王重用他为将之机,多次请求得到良田大宅,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