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文言文阅读考点解说 | |||||||||||||||
内容 |
文言文阅读 一、 考点解说 (一)考点及解说 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 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往往相对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对文段的深入阅读理解、对有关信息作去伪存真的深刻思考上。 3、鉴赏评价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通览 1.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2003年《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个。 3.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 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 非圣贤,孰能无惑? 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笑于人。 ④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子贡辩智而鲁削。 (3)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为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古汉语则有宾语前置现象。常见的宾语前置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词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②在否定句中,一般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③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用助词“是”、“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余马首是瞻。宋何罪之有? ④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置于介词“以”之前,而不用助词作前置的标志,如: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从省略情况看,它大致六种: ①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 a.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主语承前省略) 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蒙后省略) c.(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 ②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将其省略。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 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谓语承前省略) b.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扬子之竖追之。(谓语蒙后省略) c.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谓语动词省略) ③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 a.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谓语宾语省略) b.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介词宾语省略) ④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兼语省略) ⑤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如: a.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介词“于”省略) b.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介词‘‘以’’省略) ⑥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如: a.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b.寒署易节,始一(次)反焉。 ?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