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3中考语文备考:记叙文辅导“阅读方法” | |||||
内容 |
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记叙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 一、考点指津: 在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小说多为篇幅短小的小说即小小说,考查角度: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写手法的作用(包括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主题的探讨等。 二、阅读小说的知识储备: 了解小说的丈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三、常见阅读方法 (一)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二: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 ③交代人物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⑤渲染气氛。 3.分析小说情节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小说写作的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所以,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挖掘小说的主题应从下列两方面人手: 第一:剖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准确把握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的背景、作家的思想观点及创作意图,开掘主题。 5.理解小说中优美、精辟的语句的含义 第一:要会寻找、挑选小说中的优美、精辟的语句。 具体表现为:①深刻揭示主题的句子; ②含蓄烘托主题的句子; ③展示人物性格的句子; 寻找方法: ①到情节的高潮处去找; ⑦到文章结尾处去找; ③到人物的细节描写中去找。 第二:鉴赏这些优美、精辟的语句,当然要理解体会它们的含义,挖掘它隐含在精彩背面的深层次的东西——即对主题的表达作用。 6.体会短篇小说的构思 构思力求精巧,是由小小说篇幅短小决定的。因篇幅的限制,小小说写人不能多,只能突出一两个;写故事不能冗长复杂,只能是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写环境不能铺陈渲染,只能是寥寥数语的速写。故此,小小说的构思常常要在“精巧”上大作文章。 第一:时空浓缩法。方法往往是以某事物为焦点,从时空上广为拓展,扩充作品容量,增大弹性,以弥补正面描写不足。 第二:以小见。运用这种方法的小小说,所写事物绝对稀松平常,但却寄寓某种深刻的哲理(因而有人又将这种方法称为隐喻法)。 第三:平中见奇法。选择平凡平常小事,靠环境烘托或制造悬念,给人一波三折、离奇惊险、引人人胜的感觉,使作品趣味盎然。 四、小说阅读口诀 一理故事情节,弄清结构特点; 二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意义; 三凭“三要素”,把握小说主题; 四赏写作特色,揣摩借鉴之处。 五、例文剖析 (一)三顾茅庐 经军师徐庶和隐士司马徽的力荐,刘备同关羽、张飞来到隆中,找到了卧龙岗,拜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一早就出门了。刘备打听先生的去处和归期,童予回答:“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刘备惋惜不已。张飞说:“既然没遇见,就回去吧!”刘备要他们等一会儿,关羽劝道:“不如先回去,以后派人来探听。”刘备听了他的话,带关,张怅然离去。 回到新野,过了几天,玄德派人去隆中打听,得到回报:诸葛亮回来了。刘备立即吩咐备马.张飞说:“这么一个村野农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 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道:“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叫呢 ”刘备出门上马,关、张也只好骑马相随.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三人冒雪来到卧龙岗,刘备轻扣紫门,开门的童子说,先生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进屋至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又看一少年正在读书,一问才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而诸葛亮因朋友相约,出外闲游了。刘备问:“先生到哪儿闲游了 ”诸葛均说:“家兄有时在江湖中驾着小船畅游,有时在山岭上拜访僧道,有时在村落间寻访朋友,有时在神仙处与隐士弹琴下棋作乐;总之往来没有谁能预料到,到现在也不知在哪里。”刘备无奈,只好留下封信,与张、关快快而归。 时间过得很快,冬去春来。刘备挑了个好日子,准备三往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关羽,张飞都不高兴。关羽说:“哥哥两次亲自前往拜访,礼节也太过分了。我想诸葛亮只有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所以避而不见。哥哥怎么能被他迷到了这种地步呢 ”刘备解释说:“过去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见到一面,何况我想见的是一位大贤呢 ”张飞说:“哥哥你不用去了.我用一条麻绳把他捆来就是了!”刘备大声斥责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访姜子牙的故事吗 周丈王尚且如此敬贤,你怎么这样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张飞连忙说道:“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刘备这才答应。 三人来到隆中,离诸葛亮的草房还有半里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刘备走到柴门前,刚一敲门,那童子又出来了。童子说,先生正在午睡。刘备吩咐关、张两人在外等侯, 自己轻轻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的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关羽,张飞在外站了很久,不见动静.张飞进屋见刘备仍然毕恭毕敬地站在那儿,便十分气愤地说:“这先生也太傲慢了,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关羽再三劝说,才把张飞劝住。刘备仍叫他俩在屋外等候。” 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拜见,都没有遇到。”诸葛亮连忙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议论天下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再三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诸葛亮见他态度十分诚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第二天,诸葛亮和刘、关,张一起去了新野。 1.依据本文的内容,动用对偶知识,写出下面一副对联即(《三国演义》第37回题目)的下句。 司 马 徽 再 荐 名 士 □ □ □ □ □ □ □ 2.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个字回答)。 3.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用词语概括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__________。 关羽:__________。 张飞:__________。 4.请从下列三句名言和本文中各选一句有关修养问题的名言警句(包括作者),填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 [名言]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陈寿 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卡片] 关于修养的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写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也不知归期。”联系全文看,这句话的作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个小说体载的阅读题。针对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少的现象,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选编了这样一个内容,体现了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观.阅读内容浅显明白,题目设计也很有特色.①第1题可以说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考查了修辞知识一一对偶句的仿写;二是考查了课外阅读,如果课外读过《三国演义》,很可能不须对偶知识就能答题;三是结合了课文《出师表》中诸葛亮自叙身世中“三顾臣草庐之中”内容。②第2题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给学生一个信号;语文学习要学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再由课外回到课内,课内外相结合。③第3题考查我们在小说的教学中经常训练的一种能力;分析人物性格。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情节、环境等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而,把握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就抓住了小说的根本.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表现出来的谦虚在《陈毅市长》中体现为陈毅深夜去拜访齐仰之,人物性格的相同点是礼贤下士、求贤若渴。④第4题考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制作读书卡片的能力。制作卡片一是要把名言警句摘下来,二是要会分类,这是积累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⑤第5题的回答要注意“联系全文”,并且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当时没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传播,了解天下大事的惟一方法就是亲自到各地去考察,因而其作用是“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参考答案 1.刘玄德三顾茅庐。 2.兴复汉室 3.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有政治报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粗暴 4.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 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 5.①为二顾孔明未见埋下伏笔; ②表现诸葛亮具有超凡脱俗、淡泊名利的品质。 ③暗示诸葛亮虽隐居隆中,但关心天下大事。 (二)高等教育 司玉笙 (1)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2)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 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 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就行。 (3)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蓬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4)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傻蛋。 (5)在露天仓垛里,强查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来过,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未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6)强就当了经理。 (7)公司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丈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 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8)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强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 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9)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10)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11)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12)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13)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14)外商就道了一声“0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 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15)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16)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17)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招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18)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高等教育 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19)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第(5)节中,老板让强管理一个公司,他认为“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请写出“那种东西”所指的具体内容。 2.第(7)节中,本家哥所说的“良心”与强所说的“良心”意思有所不同,请分别写出两人所说的“良心”各自的具体含义。 3.请举例说明小说主人公强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至少答出3点) 4.根据小说内容,具体说说小说标题“高等教育”的内涵。 5.你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教育是什么 你如何看待这种教育?(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 1.“那种东西”是指强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诚实的品格。2.本家哥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该知恩图报;强所说的“良心”是指人应该做好自己应做的事。3.①强对本家哥说要瞧得起自己,体现了他的自尊。(与外商洽谈合作项目时,用汉语而不用英语,体现其自尊,或民族自尊,或爱国心等)②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体现了他的勤俭。③暴风雨中主动加固被掀起的蓬布,体现了他的敬业。④老板要为他加薪,他说他只是看看他修补的蓬布牢不牢,体现了他的诚实。⑤他拒绝了带他进城的本家哥求职的要求,体现了他不徇私情。⑥面对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的人不服,没有打击他们,而是说服他们,体现了他胸怀宽广。4.“高等教育”是指包括诚实、勤俭、敬业等在内的人的品格教育。5.(略) 分析:强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一个十分具有个性的人物,他的特点是试题1所提问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敬业、诚实的品格.这是阅读小说后应该对人物个性进行把握的内容;2题考查对不同语境中同一词语意义的理解,易误处在把两处“良心”都理解成强的本家哥所说的“良心”;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通过各种手法的描写所体现的,因此3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但要求举出实例,答此题时可以联系第1题的答案作答;4题考查对小说题目的理解,千万不能将此处高级的、有品味的对人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看成我们平常所说的大学以上的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高等教育”。答此题不能脱离文章环境,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5题要求考生根据自身接受过的教育作答,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