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留学 移民 外语考试 英语词汇 法语词汇 旧版资料
标题 | 2014高三语文寒假意象类鉴赏诗歌专练 | |||||||||||||||||||||||||||||||||
内容 |
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祝大家节日快乐! 题组一 意象类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裴给事宅白牡丹 裴 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诗的前两句写紫牡丹的盛开,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豪贵争赏”,因而是侧面描写。三、四句由“别”引入白牡丹的形象 ,另外要结合诗歌的主旨。 答案: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写紫牡丹之盛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及裴给事的高洁形象的赞美和对其处境的同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①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②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注】 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这是《楚辞》里屈原最赞美的两种花。②蕤(ruí):花下垂的样子。 请简析诗人在诗中所咏之物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感遇》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时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像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 枯萎凋谢了。分析兰若的特点,要抓住对它的描写,即“生春夏”“青青”“朱蕤”“紫茎”“岁华尽摇落”等词句,然后进行分析综合。 答案:这首诗所咏之物是香兰和杜若,它们生长于春夏,凋零于秋天,花红叶绿茎紫,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题组二 人物类鉴赏 4.(2012·山东滨州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唐]张 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陇西行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Z|X|X|K] 解析:第一首诗所写的“河湟旧卒”,是当时久戍幸存的一个老兵,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个动乱时代的影子。分析这一形象时要抓住“少年”“头白”“独吹”等词语。第二首诗“誓扫匈奴不顾身”写唐朝的边疆将士,抱定为国而战的信念,出生入死,勇敢冲杀,浴血奋战,哪里还顾得上身家性命?这是一种慷慨雄壮的英雄之气。“五千貂锦丧胡尘”写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将士们也没能凯旋,他们全都战死在疆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丧失在敌人的烽火烟尘之中。 答案:第一首描绘的是长期戍边、年老返乡的旧卒,第二首描绘的是闺中妻子不知丈夫已成白骨,仍在梦中相见,思妇形象清晰可见,这种悲剧形象更能突出反战情绪。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注]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 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作者在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借此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远离尘世、独钓寒江的渔父形象。 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词人坚决放弃官场生活的心志及处于恬淡自适的惯常生活状态的安然心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 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容真”,“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描写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答案:(1)救物济世(忧国忧民) 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题组三 意境类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宋]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①,身闲心苦一舂锄②。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来源:学&科&网Z&X&X&K] 【注】 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要求写出首联描绘的图景的特点,答题时在抓首联景物的同时,还要注意诗句中的地点——“小市”和整首诗的内容。 答案:首联从扣题入手,描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长江边上,孤城一座,风吹雨打,已经三日,小市人家只能以菜蔬度日。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注]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 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夜不成寐,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萧萧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生夜凉如水之感。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答案: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泉响鸟鸣,四周空旷宁静,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谪居僻远之地,似有自得之趣,实则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郁闷)情怀。(描述景象,概括意境,情感理解准确。)
|
|||||||||||||||||||||||||||||||||
随便看 |
|
出国留学网为出国留学人员提供留学、移民、外语考试等出国知识,帮助用户化解出国留学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